分享:

回乡见闻摘选:周河镇文化宣传队带给乡村新变化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综合管理> 工作动态

回乡见闻摘选:周河镇文化宣传队带给乡村新变化

时间: 2018-04-08 17:30

按:近日,省政府办公厅《信息快报》及省政府门户网站刊登了省中医医院师泽远同志撰写的《周河镇文化宣传队带给乡村新变化》一文,充分反映了我省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愿望,文风朴实,主题鲜明。现将稿件予以刊发,供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参阅。


周河镇文化宣传队带给乡村新变化


省中医医院  师泽远


“我早早就要到镇上去,去年秧歌队到镇政府拜年因为下雪路不通没看上,今年不能再错过了。”回家几天来,听爸爸说这句话说了七八遍。我不禁问了一句:“什么秧歌这么吸引人?”没想到,一下打开了爸爸的话匣子,如数家珍般地跟我说起了周河镇的文化思想宣传队。

“2016年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时,我们镇上成立了文化思想宣传队,组织镇政府的年轻人、当地的村民、学校的老师学生、长庆作业区的工人,排练了30多个节目,遇农闲时就到各个村巡回演出。”“每次看演出的人都围得满满的,台上台下互动热闹。有一回,一位81岁的老婆婆看得高兴,也要上台表演,一连唱了三首信天游还想唱,大家怕她中暑,赶紧劝了下来。”“我们请曹玉胜负责秧歌队,曹玉胜文艺方面可突出了,但家里情况不好,是乡上的精准扶贫户。今年他比去年组织秧歌更有经验了,请来吹手鼓手,秧歌也编得好,比去年更红火了。”爸爸几句话的描绘,在我眼前勾勒出一幅热闹的乡村文化生活图景,自己仿佛也置身其中,被那股喜气洋洋的气氛感染。

在爸爸的介绍下,我关注了“靖边县周河镇党建服务微平台”的公众号,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周河镇文化生活的“前世今生”。

周河镇位于靖边、吴起与志丹县交界处,素有靖边“南大门”之称。因为地处白于山区腹地,交通条件不便,群众文化生活极其匮乏,连县上的“科技文化三下乡”也很少光顾,只有一年一度的庙会能稍稍弥补一下群众文化生活的空白。而自从成立了文化思想宣传队,一切便有了大的改变。

文化思想宣传队在农闲时排演节目、走村串户,春节时进行秧歌巡演,挨家挨户拜年。平时的花销多来自镇政府的专项资金,秧歌巡演时的费用则由企业赞助一部分,拜年红包抵消一部分,镇政府兜底一部分。排练的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农民陈玉印的说书表演《两学一做》、扶志又扶智的《李宝顺吃救济》、道出留守儿童心声的小品《我要爸爸和妈妈》、还有村民侯生忠自编自写的段子《周河美 中国强》等等,不仅给群众带去了欢声笑语,更带去了鲜活的政策解读,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明显加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老百姓对共产党的由衷赞美。文化生活的丰富带来了群众精神的充盈,镇里赌博的人少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看着这些变化,我不禁想起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提出的“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这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鲜活实例啊!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又反过来滋养着人民群众,能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有自己的文化思想宣传队,我为周河镇群众感到高兴。

当我问起爸爸怎么想起搞这样一个文化思想宣传队的时候,爸爸说:“2016年,举办了周河镇物资交流大会,邀请县剧团在周河演了三场晚会、四场戏,周边的村民、企业工人也赶来看,每场都有上千人来观看。这使我们看到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所以决定组织一个文化宣传队,让群众精神有寄托,生活丰富起来。”

“让群众精神有寄托,生活丰富起来。”这句话,让边远的山村从此长了精神,多了笑声;添了韵味,生了希望。真的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只要真心地去爱农村,农村就会因为真心的爱而变成美丽、幸福的海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