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回乡见闻报送制度的通知》,我委组织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调研,踊跃撰稿,并及时向省政府办公厅报送稿件50余篇。4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2017年春节回乡见闻评审结果的通报》,我委报送省中医药管理局张鑫同志撰写的《农村养老 路在何方》被评为一等奖,委办公室霍渊同志撰写的《让高铁成为三秦大地靓丽的风景线》、《精准扶贫让农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分别被评为三等奖、优秀奖。现将该稿件予以刊发,供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参阅。
农村养老 路在何方
丁酉年正月初五,随老公一家去周至县农村的一个远房表叔家拜年,期间所见所闻,发人深思,至今无法释怀。
这是我第一次去这位表叔家,车开到门口,我就感觉到表叔家应该在村里属于日子过的不太好的,低矮的一层平房和左邻右舍漂亮的小洋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没有任何装修,裸露的毛坯墙面、没有硬化的土地面,最显眼的地方放着一张桌子供奉着已故双亲的遗像和供品。在家里转了一圈,感觉最值钱的物件可能就是一台18寸的电视机了,看到这样的家境,我心里盘算着,都说“金周至银户县”,周至县农村的经济条件大多都不错,表叔却把日子过成这样的光景,肯定是好吃懒做不思长进,这又不是至亲,干嘛大老远跑来给他拜年,放下东西寒暄两句就赶紧走人吧。没想到家人却摆出一副要促膝长谈的架势,唉,我只有耸拉着脑袋,缩在一个角落里,一边玩手机一边听他们拉家长。
听着听着,才知道表叔家现在这般境况的产生,竟是一个农村养老困境的典型案例。表叔家兄弟4人,他是幼子,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们拉扯大,等三位兄长相继成家,父母耗尽家财也熬出了一身的病,可兄长们住着父母用血汗换来的新宅院,却没人愿意照顾老人,来回推诿,到最后甚至连家门都不让自己亲生父母进。表叔看不惯自己兄长们的不孝无情,独自承担了赡养父母的重任,自己在外拼命打工,挣的钱尽数寄回家里,快30岁了才从山里娶了个媳妇,可是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支撑父母全部的生活和医药费,父母临去世时欠了一屁股的债,还得继续借钱办理后事,两年前外债才刚刚还完。兄长们不但不来帮衬,还因为老宅的继承问题来闹了好几次。
我越听越生气,越听心里越不是滋味,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实,表叔的父母还算幸运,起码还有一个孝顺的儿子。村里儿女们把父母“抽干榨尽”后却不愿养老送终的情况很普遍,很多儿孙满堂的老人却晚景凄凉,没有子女愿意让老人跟他们一起生活,多子女家庭的老人养老远比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艰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件事触动了我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深深思考。我国已步入了老龄化时代,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中国有20%的人口年龄将大于60岁,养老已经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村的养老问题尤为尖锐,一是农村老人没有固定的退休金,经济收入主要有社会保险金、家庭赡养费和土地租赁费用3个来源,有时也包括社会救助;以每月55元为“起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显然无法满足一个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需求;能自己种地的老人就靠自己的田地收成维持生计,干不动的或是把土地出租换得口粮,或是将土地交给子女或亲属耕种,老人把土地分给子女后,有的子女按照耕地面积给老人生活费,有的只管老人吃住,好一点的能给老人少量零花钱;所谓赡养费也大多是象征性的,金额很少。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大部分农村老人,还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为主。但因为农村经济及文化素养的制约,“婆媳矛盾、医疗花费、伺候老人”等都成为了家庭矛盾的爆发点,传统社会形成的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淡化,医学进步让老人们普遍高龄,孝道缺失让老人们晚景艰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产生了大批“留守”、“空巢”老人,很多农村老年人物质上的供养都很难保证,更不要提及精神慰藉和生活照顾。三是医疗负担依然不轻。新农合的实施,缓解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使“小病扛、大病拖”的问题得到改善。但是,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仍有发生。农村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行病患病率较高,需经常性门诊看病,并长期用药,如果得了重大疾病、疑难杂症往往需要异地就诊,农合住院报销比例随医院级别提高而降低,个人负担增加,农村老年人毕生积蓄大多花在给儿子娶媳妇、盖房子上,步入老年期后,其微薄的经济能力难以承担较高的医疗费用。
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村的老人更尊严地生活,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我个人觉得在当前农村养老的基本现状下,还需在以下三方面继续做好工作,一是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保险金措施,加大财力支持,对特别困难家庭的老人可在当地民政部门审核后给予减免缴纳保险金以及适当提高补助金额的措施,同时在生病合疗报销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提供底线保障,以此部分解决困难老人的养老问题。二是针对目前仍主要依靠家庭或儿女养老的现实,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宣传孝道,不断夯实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基础,现在有些农村通过评选“道德模范”、“好媳妇”等活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结合将农村养老和土地流转结合,通过老人自有土地的流转提升养老的能力。
以上是我个人在农村养老方面的一些所见所闻和所想。“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平安喜乐,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省中医药管理局 张 鑫)
让高铁成为三秦大地靓丽的风景线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春节乡情浓,山水解乡愁。大年三十收拾行装匆匆奔回家乡,一踏上进村的路口就看到家乡新的变化,脚下原先破损严重、会车困难的乡间小道已经变成了路面平整、宽近5米的水泥混凝土大道,路上的小轿车、摩托车和行人多了起来,两边田地里的绿化苗木和猕猴桃面积也增加了许多,伴着村北西宝高速上呼啸而过的汽车、村南西宝客运专线上风驰电掣的高铁,展现出一幅乡村现代田园的立体画卷。
回到家中,与长辈、亲友、同学谈起了家乡的变化。大家兴致盎然地告诉我,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地,一年内家乡道路得到极大改善,村南的乡道铺成了黑油油的沥青大路,打上了清楚醒目的标识标线,通上了班车,发往镇上、县城和杨凌;村东的机耕路也争取到了县上专项资金,修成了4.5米多宽的水泥路,与杨凌区道路通联;村中的老街道也被整修加宽硬化,各家门前修起了小花坛,栽花种草美化环境。路修好了,到村中的客商也多了,乡亲们也敢甩开膀子扩大苗木和猕猴桃等经济作物的规模,节假日回村的人也增多了。正应了那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在感慨村中道路和面貌变化的同时,乡亲们也谈到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穿村而过的西宝高铁桥墩下的地面环境整治问题。原来西宝高铁建成后,桥下经过村庄的地面基本保持着施工状况,建筑垃圾裸露,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成为垃圾堆放场,进而影响村庄的整体环境卫生,也会影响高铁安全;近旁的施工便道依然是沙土路面,平时尘土风扬,雨雪天泥泞不堪,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不诸多不便,也与村北的西宝高速路两边整洁美丽的环境形成了明显差距。由于高铁桥下及两边7.25米内土地所有权归属铁路部门,铁路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已经用铁围栏将此地段整体拦圈起来,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想整洁环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随后几天的走亲访友路程中,我特别留意沿途高铁经过村庄的情景,看到的情况大同小异,感到乡亲们所言不虚。高铁拉近了地域间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农村带来了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也应该给农村群众提供整洁优美、舒适和谐的环境。针对乡亲们反映的问题,建议参照西宝高速和外地高铁周边环境建设的做法,采取“政府统筹,铁路部门出资,当地群众出劳,地方政府落实”的方式,对西宝客运专线桥下过村路段的地面栽草植绿,按小园林、小园艺的模式进行绿化美化,实现冬春有绿、夏秋有花、四季有景,桥上现代科技、桥下田园风光的目标,让高铁成为三秦大地上靓丽的风景线。(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 霍 渊)
精准扶贫让农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春节回到熟悉的家乡,再次享受与亲人团聚的喜悦,感受乡村变化,在与乡亲们交谈中明显感觉今年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是扶贫。这主要得益于春节前省长胡和平到邻村——南仵村看望慰问家庭生活困难的党员和村民,为群众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这就像冬日里吹来了春风,拂去了乡亲们心头的阴霾,激励着大家克服困难,自力更生,早日摆脱贫困,齐心致富奔小康。
从走亲访友、聊天交谈、相聚座谈中,我了解到,精准扶贫让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生活有了保障,危房得到了整修新建,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患重病大病家庭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乡亲们发自肺腑地说,精准扶贫暖人心惠民生,真是个好政策,让农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在交谈中,大家对扶贫工作也谈了一些看法,提出了许多期盼,总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希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目前,乡亲们对扶贫工作非常关注上心,但政策知晓率不很高,只知道大面的宏观的政策,对一些具体的政策和规定了解掌握的不全面不详细。乡亲们希望政府不断加大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口头宣传和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的基础上,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深入系统地宣传好扶贫政策,尤其是对扶贫对象确定、申报程序、资金发放等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重点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群众广泛、自觉地参与扶贫,对政策落实进行有效监督,增强政策执行的透明性、公开度,把这项利民惠民的好事办得更好。
二是希望加大扶智力度。摆脱贫困需要智慧,也需要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近几年,在外务工返乡的人员越来越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逐年增多,既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浪费,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群众增收致富。乡亲们希望在资金物资“输血”扶贫的同时,增设一些“造血”扶贫项目,实现扶贫与扶智、扶能有机衔接、相互促进。一方面,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促进城乡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让农村群众享受更多的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树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建起脱贫的保障,激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另一方面,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要求,针对当前社会需要的新行业、新工种、新岗位和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由政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统一免费组织多种形式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和农村电商等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再就业能力,增强“造血”功能,提升自我发展的技能本领,引导“农民工”向“新型农业经营者”“农业职业经理人”“产业工人”转变,帮助农村群众大步快速奔向小康。(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 霍 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