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陕西被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确定为第二批综合医改试点省份。5年来,我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讲话精神,坚定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为统领,围绕“十个必答题”,突出陕西特色,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创新亮点和经验。
亮点1:健康陕西 绘就蓝图
陕西省委、省政府将健康陕西建设摆在全省发展战略高度,对推动健康陕西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成立健康陕西建设工作委员会,出台健康陕西行动《实施意见》《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健康陕西行动(2020—2030 年)》,绘就健康陕西建设“路线图”。截至目前,陕西全面推进健康陕西17项行动与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有机融合,累计打造健康机关974个,建成健康示范家庭5万户,建设省级健康示范学校514所。同时,陕西把健康城市示范建设作为健康陕西的样板工程,设区市全部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累计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65 个,创建国家卫生乡镇 123 个,创建国家和省级健康促进县区13个,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亮点2:分级诊疗 如火如荼
2015年,陕西率先在全国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改革,重点在“提能力、强支撑、保落实”上下功夫,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构建就医新秩序。一是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制定实施“秦跃计划”,“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加快落地,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西安市儿童医院成功获批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二是推进各类医联体建设。陕西总结推广延安医疗集团、西电集团医院莲湖区医联体、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的成功经验;国家确定的 24 个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全部挂牌运行,安康市石泉县、汉中市宁强县、宝鸡市眉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经验在全省迅速推广。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组建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等医联体254个,极大促进了全省医疗事业大发展。三是推进服务方式转变。陕西以家庭签约为载体,在城市推广西安市莲湖区“一二四联”服务模式,在农村推广安康茨沟模式,推进服务方式转变。
亮点3:公立医院改革 蹄疾步稳
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陕西全力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薪酬制度、绩效考核等三项改革,在10 个市和77 个县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确定宝鸡市为公立医院改革省级示范市,确定子长、西乡等 10 县为省级示范县,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2019 年又选择 54 家医院启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促进了全省公立医院改革活力。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面,陕西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自2017 年 4 月起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同步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共调整 3639 项、新增 34 项、取消35项、放开93项;2018年再次新增修订91项价格和9类特殊卫生材料价格;2020年1月1日起,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项目 908 项。在薪酬制度改革方面,陕西以宝鸡、延安、汉中为试点向全省推广,推行聘用和岗位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控制在同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的3倍以内,院长薪酬水平原则上不超过本院医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的5倍。在绩效考核改革方面,陕西确定西安市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试点,定期组织考核,内容涵盖社会效益、服务质量、医疗安全、服务态度、服务流程、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与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工资总额以及院长聘用、薪酬、 奖惩等挂钩。
亮点4:总药师试点 稳步推行
2016年,陕西在全国首次提出“二级及以上医院设立总药剂师,发挥药剂师的用药指导作用,规范医生处方行为,保障群众用药安全”。2017年,陕西在宝鸡确立10家二级以上医院启动试点;2018年,西安、榆林、安康市级医院纳入试点。2020年,总药师制度试点覆盖所有设区市,探索试点医院由10家扩大到51家。试点后,县级综合医院药占比平均降到30%以下,市级医院降到26.5%;药品使用结构不断优化,重点监控药品使用金额占比由试点初的平均65%下降到25%以下;处方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基药使用金额明显提升,群众医疗费用平均下降10%左右。
亮点5:“一站式”结算 方便群众
2016年,陕西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进行整合,实现“六统一”、市级统筹、卫生计生部门管理,力推制度间的衔接机制建设,实行一个窗口服务、“一站式”经办。2018年机构改革后省医保局成立,陕西在榆林、宝鸡和安康市汉滨区开展DRGS,在渭南市澄城县开展按点数法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在西咸新区开展医保医师制度试点。异地就医结算工作稳步推进,西安等统筹区实现异地备案业务的在线办理。2020年,全省异地备案40.35万人次,异地住院34.72万人次,结算总费用79.82亿元,其中医保报销43.49亿元。
亮点6:综合监管 协同推进
2019年,省政府出台《陕西省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实施方案》,在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加快建立“互联网+综合监管”线上模式;探索实行医疗卫生行业跨部门联合执法;成立省级质量控制中心;对有突出成绩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建立健全陕西省12320 卫生健康热线的投诉举报功能。与此同时,陕西深化医药卫生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综合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围绕社会关注度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质量安全、服务项目、收费价格、市场准入、医保资金等突出问题进行监管;创新管理方式,2017 年确定 11 家监督机构开展执法全过程记录试点,2018 年确定 20 家监督机构开展试点;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医闹、伤医行为,净化医疗市场。
亮点7:广招人才 夯实基层
针对基层卫生缺人才、留不住、待遇低等问题,陕西统筹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破解。一是实施3个招录项目,2013年到2020年底,累计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医学类毕业生招聘14823人,其中乡镇卫生院占20%以上;从2017年起,全科医生特岗招聘358人;从2010年起,累计招收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2860人。二是实施5个培训项目,包括基层医疗机构万名医师培训、县级医疗技术骨干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乡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2016年以来,陕西累计培训基层卫生人员3.38万人次、村医11万人次。三是建立制度保障,下放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权,降低基层职称申报门槛,取消科研论文、课题要求和职称英语等条件。2018年起,各级财政按照每人每年1.22万元标准对乡村医生进行基药制度改革性补助,建立乡村医生“新农保加工龄补贴”养老保障制度,每工龄年每月7.34元。
改革红利 人民福祉
十三五期间,陕西利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了全省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全省居民的健康福祉。
一是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截至 2020年末,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 2016 年的 13.5/10 万降到 9.77/10 万;婴儿死亡率由 6.49‰降到 2.93‰;人均预期寿命从 76.37 岁增长到 77.37 岁。
二是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稳步增长,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16年的31.81%下降到2019年的30.6%。全省城乡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2021年增加到 830 元,参保缴费率稳定在 95%以上。全省参保患者政策范围内住院费报销比例分别为职工86%、城乡居民 60%。
三是卫生资源配置日趋合理。从2016 年到2020 年,全省卫生技术人员由28.9万人增长到36.36万人,执业(助理)医师由 8.6 万人增长到 11.39万人,注册护士由 11.7万人增长到15.55万人。床位数由22.5万张增加到27.25万张。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从0.72人增长到1.55人。
四是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大幅提升。城市15分钟、 农村20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三级、二级公立医院转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病人占比分别由2016 年的 0.09%、0.06%提高到 2020 年的 0.36%、0.16%。
五是医疗服务效率和满意度不断提高。截至2019年,全省总诊疗量为20.89 亿人次、出院818.88万人次。年平均病床周转次数由2016年的30.5次提高到31.4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由2016年的8.9天缩短为8.5天。按照国家医院满意度调查平台显示,2020年,陕西公立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达到85.69分,住院患者满意度达到90.69分。
医改,让各级医院焕发生机;医改,让三秦父老病有所医。随着医改各项工作的持续推进,陕西将把握“健康新时代”的发展脉搏,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陕西建设,为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