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报,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进行通报表彰,西安市被评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市。
西安市作为国家第四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认真落实中省有关医改工作部署,不断强化政府“四个责任”,有效落实“三医”联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一是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市委、市政府将公立医院改革纳入健康西安、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和市级城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履行办医和监管公立医院资产运营的职责。“十二五”期间,先后投入33亿元新建、扩建7所市级公立医院。2017年,市级财政补助直属医院经费达到8.6亿元。二是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累计建成雁塔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联体、陕西省儿童医联体、西部眼科联盟等各类医联体37个,覆盖80所二级医疗机构、140所基层医疗机构。建成“家庭医生工作室”292个,累计签约390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6%。三是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各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制定医院章程,基本建立起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制定《西安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暂行办法》,28所市属市管公立医院开展绩效考核自评工作。市属医院实行了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不劳不得”和坚持向重点岗位及一线人员倾斜的原则,由医院自主进行二次分配,对急需紧缺型高层次人才不纳入本单位年度绩效工资总量。加大医疗卫生紧缺、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对于211医学院校硕士以上研究生,市属医院可以直接签订用人协议。2017年,从空军军医大学累计引进专家和骨干人才42人,面向全国引进博(硕)士221人。四是积极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2017年全市127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375所公立医疗机构全部进行网上集中采购。成立西安市药品耗材采购联合体,完成第一批直接挂网药品1185个品规的议价工作。开发信息平台监测模块,对96所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进行定期监测通报,引导公立医院主动降低医疗费用。五是持续完善医保制度。印发出台《西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偿方案(暂行)》《西安市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构建以基本医保为基础,大病保险为辅助,民政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相互衔接的“大医保”体系,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六是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病区628个,完成临床路径管理19.8万人次,开展13个病种(术式)的日间手术试点。大力推广“互联网+医疗”,医疗卫生机构开通预约诊疗238家,14家市区公立医院成功试点手机APP虚拟卡项目。
通过持续不断的用力,西安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显著,该市已经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医改工作先进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转好,公立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彰显,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其中具有西安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建设、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贫困人口一站式报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得到有关方面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多次在中省媒体宣传报道。据悉,西安市是继宝鸡市、子长县后我省又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