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安: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四个难题”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基层卫生> 工作动态

镇安: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四个难题”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

时间: 2018-12-18 16:20

伴随着改革开放奋进的步伐,镇安县医疗卫生事业通过40年的探索、奋斗和积累,从最初的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从“赤脚”医生满村跑,到综合大医院的诞生,全县医疗机构基本实现了业务用房标准化,设备配置高端化、人才队伍优质化,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解决群众少生病。全县建立了县镇村一体化公共卫生体系,实行网格化管理,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疾病保健服务,通过政府购买、镇村服务、三级联动的公共卫生项目跟踪服务和“医生+患者”签约服务得到有效实施,为城乡居民撑起了健康“保护伞”。通过理顺体制、盘活机制,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增加到399所服务人数增加到670人。群众健康知晓率提高到99%。人均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从80年代的0元到2009年人均25元增加至目前人均55元,年公共卫生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人均预期寿命从80年代的的67.9岁提高到目前的76.5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

解决群众看得起病。通过增加病种提高报销比例、优化报销程序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建立新农合、大病报销、民政救助和第四种保障的全民医保体系,让群众从医改前的100%自付医疗费用到目前较低的自付费用。实行药品三统一管理、零差率销售改革,破除了实行60多年的‘以药补医’旧机制,每年至少为群众减轻用药负担近1200万元。建立单病种定额付费、临床路径管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重点费用指标跟踪监控等制度,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就医负担。目前药占比控制在33%以内,较改革前下降了30%,均次费用较改革前下降28%,县域内就诊率由改革前不足60%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通过政策引导、源头控制让群众就医负担不断减轻,医疗幸福感不断增强。

解决群众看的好病。加快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先后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完成卫生基础建设90万平方米,5所县级卫生医疗机构,25所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及200余所规范化村卫生室相继投入使用,投入2亿元完成了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医疗机构硬件建设得到很大改善。通过内引外联不断优化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员从80年代不足300人增加到现在的2600人,从不足10名本科生增加到1400人,从不足200名中高级职称医生增加到现在的430名。实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凸显公立医院公益性质,让医院发展更具活力;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现代医院制度建设,让医院管理更加高效,实行省市医院对口帮扶,建立优势专科16个,创新医疗技术40项,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优化结构、细化管理,群众就诊条件得到改善,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大城市的高效医疗服务。政府投入较改革前翻了2番,职工满意度从改革前的70%提高到目前的97%,群众满意度从改革前的80%提高到目前的99%。

解决群众就近看病。在米粮、云盖寺、柴坪三个镇中心卫生院设立县级公立医院分院,承担农村区域医疗服务中心职能,实行人才和技术托管,定期下派县级高职称医生下基层坐诊,让群众在基层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优质服务。投入120万元,建成了集医疗服务、健康门户网站、统计分析等医疗卫生服务“八位一体”覆盖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网络。通过资源下沉、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措施,实现了群众“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康复在基层”的改革目标。选择在基层首诊的常见病、多发病由改革前不足20%增加至目前的70%,选择在县级医院首诊由实施前的70%下降至目前的20%。

四十年沧桑巨变铺就了健康之路,十年磨一剑的公立医院改革,造就了镇安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从千人拥有床位数不足一张增加到目前的4.3张,群众就医从单一的治病走向了科学的防病,从基本的医疗走向了全面医疗,从群众就医的零保障走向了全民保障,“城区十分钟、集镇半小时医疗服务圈”已经形成,医疗机构有序高效的就医诊疗氛围日益浓厚。(杨世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