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番禺院区口腔颌面外科主管护师
李施敏 张亚南
临床中,医生常会接到家长担心的咨询,说孩子嘴唇上突然长了个“水泡”。其实,这个突然出现的“不速之客”,多是口腔科常见的小唾液腺瘤样病变——黏液囊肿。
口腔黏液囊肿是口腔黏膜下的一种病变,主要是因外伤、咬嘴唇等行为损伤唾液腺,或小唾液腺本身出现异常,导致唾液腺分泌的黏液无法正常排出,堆积在黏膜下形成的。这种病变在30岁以下人群中较为常见,儿童群体更是高发,从病理检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黏液囊肿都是良性的,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从外观上看,黏液囊肿多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半透明小疱,大小差异较大,小的直径仅1毫米左右,大的能达到几厘米。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有明显疼痛感,但在进食过程中,囊肿可能会因摩擦自行破裂,破裂后黏液流出,囊肿暂时消失,可过一段时间后又会重新形成,反复出现。反复次数多了,局部黏膜可能会留下瘢痕。黏液囊肿最常出现在下唇黏膜,在脸颊内侧、口底、舌头表面以及上腭等部位也可发生。
虽然黏液囊肿是良性病变,但仍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影响,如影响孩子面部外观、进食以及发音。
发现孩子长了黏液囊肿后,家长可先观察。如果囊肿刚出现时呈透明状,体积也比较小,无须立即就医,可先观察一段时间,部分囊肿可自行被身体吸收。若观察过程中囊肿自行消散或破裂后不再复发,就不必处理。若囊肿体积较大,已经影响到孩子正常说话、吃饭,或者囊肿质地变硬,长时间没有变小的趋势,家长就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目前治疗黏液囊肿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手术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以及向囊肿腔内注射药物(如皮质类固醇、硬化剂)等。部分患者通过向囊腔内注射2%的碘酊、激光、冷冻、微波等非手术方法治疗后,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这类方法存在一定复发可能。为降低复发率,多数情况下医生会建议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家长也不必太过担心,手术会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医生会将孩子嘴边的囊肿以及周围可能存在异常的小唾液腺腺体一同切除,这样能大幅减少术后复发的概率。只要及时规范治疗,黏液囊肿的预后通常较好,不会对孩子的长期健康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