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服药用水有门道 您做对了吗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 健康科普

服药用水有门道 您做对了吗

时间: 2025-09-08 14:35

文/ 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 程书权

治愈疾病的关键,除了选对药物和保证疗程,服药时科学用水也很重要。看似细微的环节里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服药时若能合理用水,不仅能最大程度提升药效、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刺激、让服药过程更舒适,还能减轻肝、肾等内脏对药物的代谢负担。

常温白开水多是最佳选择

大多数情况下,常温白开水是服药的最佳选择,凉白开、纯净水、矿泉水也比较合适。若没有特殊情况,不建议用茶水、牛奶、果汁、功能饮料等送服药物。这些饮品中含有可能会与药物发生反应的成分,影响药效。

以茶水为例,无论是红茶、绿茶、白茶、黑茶等单一品种还是复合品种的茶,都含有茶碱、鞣酸、可可碱、咖啡因、苷类化合物等上百种结构复杂的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轻则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重则引发毒副作用。

再如果汁,其中含有的果酸可能使多种药物提前分解,或是让药物的糖衣提前溶化,不利于药物在胃肠内的吸收。

服药用水量应合理把控

适量饮水能润滑口腔和食道,避免药物在消化道长时间滞留引发局部刺激,也有助于药物快速进入胃部溶解吸收。饮水的“量”需要合理把控,饮水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药效产生影响。对大多数片剂来说,用150~ 200毫升水送服即可,这样既能帮助药物崩解,又不会因稀释胃液而影响药物在胃内的崩解效果。

以下几种情况,对饮水量的要求更需特别注意。

需多喝水的药物 部分药物服用时需饮用大量水,以减轻毒性、避免器官损害,或满足治疗需求。比如治疗高钙血症的双膦酸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和水丢失,服用时需补充足量水分。服用抗尿路结石药物如排石颗粒、排石汤等,配合多饮水可降低尿中盐类浓度。使用排尿酸药物时,为降低结石形成风险,每日饮水量不应少于2000毫升。用口服补液盐治疗腹泻脱水时,也适宜多饮水。

另外,胶囊剂表面较干涩,不宜直接干吞,最好用温开水润喉后再服用。对食道黏膜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建议用150~200毫升水送服。服用茶碱类药物时需注意补充水分。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等对肾脏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用药期间宜多饮水以促进排泄。磺胺类药物易诱发结晶尿、血尿,服用后需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加速排泄。抗心律失常药服用时多饮水可加快吸收。缓泻药服用后应多饮水,否则可能导致便秘。

需少喝水的药物 这类药物宜用少于50毫升的水送服(约为一次性纸杯的1/5,或一口水的量),且半小时内不宜再饮水。硫糖铝凝胶、氢氧化铝凝胶,服用后会在胃中形成保护膜,服后1小时内尽量不喝水、不进食,以免影响药效。缓解腹泻的蒙脱石散,需将1袋药物倒入50毫升温开水中混匀后快速服完,且服后30~60分钟内应少喝水。硝酸甘油需舌下含服,舌下有丰富的静脉血管,能让药物快速吸收进入血液,发挥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若用大量水冲服,会减慢药物吸收,且大部分药物会进入消化道并在肝内代谢,不利于快速起效。

不宜喝水的药物 止咳化痰类口服液,如复方甘草口服液、止咳糖浆、枇杷露、氨溴索、开喉剑喷雾剂等,服用后会在咽部暂时形成保护薄膜,以减轻黏膜炎症反应,从而更好地发挥止咳效果,因此使用这类药物后5~10分钟内避免饮水,半小时后可正常喝水。

麝香保心丸、硝苯地平等经口腔黏膜吸收的含片类药物,饮水会将药物快速冲入胃内,影响疗效。铝碳酸镁咀嚼片、酵母片需经充分咀嚼后增大接触面积,以促进药物溶解吸收,若直接吞服或简单咀嚼后就用水冲下,不利于药效发挥。龙胆酊等苦味健胃剂,需通过刺激舌的味蕾感受器反射性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服用期间不宜喝水,以免冲淡苦味、降低健胃效果。

特殊药物的水温要求

多数情况下,服药适宜用温水或凉白开送服,水温以40℃~50℃为宜,不过也有部分药物需用凉白开送服。

比如,乳酶生等消化酶类药物,遇热易变性失活,适合用温水送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等制剂,从冷藏处取出后,应立即用凉水或温度低于37℃的温水冲服。维生素C泡腾片遇到40℃以上的热水会发生氧化分解,宜用凉开水冲泡。软胶囊在温度过高时会出现药物间粘连的情况,影响稳定性和药物释放,适合用凉白开送服。许多中药含有挥发油,带有特殊芳香气味,这类成分遇热易挥发分解,这类中药颗粒剂和冲剂建议冲服时水温不超过40℃。

此外,部分中成药物有特定的送服方式,有助于提升疗效。比如地黄丸类宜用温盐水送服,藿香正气丸、香砂养胃丸可用热姜汤送服,调理脾胃的助消化中成药可用热米粥送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