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刘健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蹲的时间久了,突然站起来会眼前发黑、头晕,甚至差点摔倒。这种情况多是由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
体位性低血压,也被称为“直立性低血压”,指的是人体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变为站立位时,血压出现迅速下降的现象。具体的判断标准是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
体位性低血压在年长者中发病率较高,全球范围内约有三成的年长者患有该病,在老年门诊患者中,患病率更是达到了35.2%。
当人体从坐位或卧位转换为站立位时,在重力的作用下,血液会集中在下肢和脾脏的循环系统中,这会暂时减少静脉的血液回流,导致心脏的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正常情况下,人体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调节机制来维持血压的稳定。但当这种调节能力不足时,就会引发体位性低血压。
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常见原因包括自主神经反射受损、血容量不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其中,药物不良反应是导致年长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重要因素。
可能引发体位性低血压的常见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常用的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呋塞米等;降糖药,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等。由于年长者往往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因此他们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相对更高。
体位性低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注意起身时动作要缓慢。应避免突然站立,可先从卧位转为坐位并休息30秒,再从坐位转为站立位并休息30秒。其次,要筛查是否服用了容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如果正在服用这类药物,起身时不要突然站起,最好先静坐一会儿。再次,可通过体位训练进行预防。比如下蹲、交叉双腿等方式能收紧腿部肌肉,减少血液在下肢淤积,从而降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但这种方法不适合存在平衡问题的患者。最后,还可以借助药物治疗。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考虑使用扩容剂和血管加压药物,例如米多君、屈昔多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