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小心荔枝的甜蜜“陷阱”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 健康科普

小心荔枝的甜蜜“陷阱”

时间: 2025-07-28 17:30

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代谢内科主任医师 都健

荔枝以其晶莹如玉的果肉、甘甜沁人的汁水,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然而,在这份夏日甜蜜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荔枝病”。

“荔枝病”在医学上被称为低血糖急性脑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进食大量荔枝后数小时至一天内出现的低血糖反应。轻度症状表现为头晕、乏力、出汗、心慌、手抖、面色苍白、口渴饥饿;重度症状可表现为抽搐、昏迷、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甚至引发低血糖性脑病、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荔枝病”高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4至11岁儿童。这是因为儿童的肝糖原储备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弱,一旦摄入大量荔枝,极易出现低血糖反应。此外,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妊娠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也应避免大量食用荔枝。

应对“荔枝病”,可采取以下方法。

出现轻度症状(如头晕、乏力):应立即口服葡萄糖水、蜂蜜水或含糖饮料;补充饼干、糖果等碳水化合物;平卧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出现严重症状(如抽搐、昏迷):立即就医,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巧克力、牛奶等食物因脂肪含量高,可能延缓糖分吸收速度,不建议作为急救首选。

下面四个方法可以预防“荔枝病”。

第一,避免空腹食用。建议饭后半小时再食用荔枝,既能减少对肠胃的刺激,又能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第二,适量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每人每天水果摄入量为200~350克,为10~15颗荔枝。若当天需摄入其他水果,应相应减少荔枝食用量。儿童是“荔枝病”的高发人群,更应严格控制荔枝的食用量。患有扁桃体炎、咽喉炎、牙龈肿痛、溃疡性结肠炎、便秘等疾病的人慎食荔枝。

第三,选择成熟荔枝食用。未成熟荔枝中含有的α-次甲基丙环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A远高于成熟荔枝。也就是说,食用未成熟荔枝越多,血糖可能下降得越快。

第四,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第一时间就医。研究显示,及时静脉补充葡萄糖,可以挽救生命,有效降低死亡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