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李培慧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统计,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超1100万。冠心病的发病机理是心脏供血动脉被脂质斑块堵塞,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患者通过科学管理危险因素,可以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造成冠心病的很多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来控制的,如血压、血脂、血糖、肥胖、吸烟以及不良情绪等。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直接“推手”
血压管理在冠心病预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高血压堪称冠心病最直接的“推手”。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血流会持续冲击血管内皮,这一过程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临床数据显示,收缩压每升高20毫米汞柱,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就会翻倍。目前,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血压≥140/90毫米汞柱。如果想确诊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需要在非同日进行3次测量,而且不同日测量的血压都要达到高血压标准。同时,测量时还需要排除一些干扰因素,比如不要在情绪激动、运动后、憋尿、饮酒或饮用咖啡后测量。如果到医院诊室测量的血压与家庭自测血压差异较大,就需要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来进一步明确。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血压控制目标因个体情况而异。普通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控制需要更严格,应低于130/80毫米汞柱。做好血压管理,能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对维护心血管健康意义重大。
关于血压管理,限盐和药物选择是关键。在限盐方面,每日盐摄入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内,大约一啤酒瓶盖的量。同时要特别警惕生活中的隐形盐,像酱油、豆瓣酱等酱料,咸菜、腊肉之类的腌制品,以及卤味熟食等,含盐量都比较高。另外,完全不吃盐也是不行的,容易导致低钠血症,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药物选择上,不同风险程度的患者有不同的用药原则。低危患者可先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调整1~3个月,如果血压仍≥140/90毫米汞柱,再开始启动药物治疗。高危患者如合并有糖尿病或肾病,只要血压≥130/80毫米汞柱就要及时用药。一旦开始服用降压药,就要规律用药,保持血压平稳。服药后还应监测立位血压,防止低血压发生。
高血脂是脂质斑块的主要成因
在血脂项目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常被称作“坏胆固醇”,它是构成动脉斑块的主要成分。研究显示,LDL-C每降低1毫摩尔/升,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就会下降22%。不同情况的患者,LDL-C的控制目标也不同。普通患者应将其控制在<3.4毫摩尔/升;低危患者需<2.6毫摩尔/升;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或做过冠脉支架置入手术的患者,控制目标则更为严格,要<1.8毫摩尔/升。
控制血脂时,在饮食干预方面,患者每天烹调油的摄入量最好不超过30克,同时少吃动物内脏。蛋白质来源可以选择瘦肉,如鸡胸肉、猪里脊等。这些肉类不仅胆固醇含量相对较低,还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另外,鱼类,尤其是深海鱼,也是不错的选择。
药物选择上,他汀类降脂药物需长期服用。如果服药后出现肌肉酸痛的情况,要及时去检测肌酸激酶。若他汀类药物的疗效不够理想,可以联用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或siRNA降脂药物。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高血糖会通过产生糖基化终产物来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对于冠心病患者,血糖控制有明确目标:空腹血糖低于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老年患者的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但要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
血糖监测上,患者每周至少要测量2次空腹及餐后血糖,同时要警惕夜间低血糖。饮食控制上,要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如每餐米饭100~150克,杂粮馒头或全麦面包30~50克,面条(熟)0.5~1碗(最好选择荞麦面、杂粮面)。餐盘的搭配也有讲究,蔬菜要占餐盘的1/2,蛋白质可选择鱼虾、豆类等,水果每天在200克以内。进餐时要定时定量,这样能防止血糖骤升骤降。进餐顺序也很重要,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这样更有助于餐后血糖保持平稳。
此外,预防冠心病还要戒烟及保持良好的情绪。烟草中的尼古丁可损伤血管内皮。戒烟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无论吸烟多久,戒烟都能带来显著的健康收益。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使冠心病死亡率增加3倍。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耗氧量,还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引发急性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改善生活方式可消除负面情绪,如规律运动,进行有氧运动(快走、游泳等)可减轻焦虑,促进内啡肽分泌,渐进式肌肉放松、瑜伽、音乐疗法等也可舒缓情绪,保证7~8小时睡眠,改善情绪稳定性。若情绪无法改善,还可以进行心理干预,让医生来帮忙。
冠心病管理是一场“终身马拉松”,研究表明,同时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戒烟并保持健康体重,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80%。记住,今天的每一个改变,都在为心脏积累“健康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