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体检发现息肉怎么办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 健康科普

体检发现息肉怎么办

时间: 2025-09-15 14:39

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杨玲

体检发现肠息肉、子宫息肉、胃息肉和胆囊息肉时,很多人难免心头一紧,感到焦虑和恐慌。实际上,借助胃肠镜、超声等检查手段,息肉往往能够被早发现、早治疗。早期干预不仅能有效阻断可能的癌变路径,也避免了后续更复杂的健康风险。因此,理性看待、积极配合检查与治疗,才是应对息肉最明智的方式。

肠息肉

肠息肉,通俗来讲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形态多样,可呈带蒂“蘑菇状”或平坦“斑块状”。其常见类型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管状腺瘤、高度不典型增生性腺瘤需重点关注,被明确列为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和早期肠癌。肠息肉向肠癌转化会经历从炎性息肉到异常增生,再到高度不典型增生的演变,历时5~10年,甚至更久。

高危因素

肠息肉的发生是遗传易感性与后天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饮食因素 过量摄入红肉、加工肉,而缺乏蔬果和全谷物所含的膳食纤维,会延长粪便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增加致癌物质与肠壁的接触,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息肉。

遗传因素 直系亲属有肠息肉或结直肠癌病史,个体患病风险会显著升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病患者癌变风险极高。

生活习惯 吸烟、饮酒会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加速肠息肉生长与癌变;缺乏运动、肥胖会引发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促进肠息肉形成。

年龄与基础疾病 50岁以上人群属于肠息肉的高发群体。此外,炎症性肠病患者更易诱发肠息肉。

其他 肠道菌群紊乱、肥胖、代谢综合征、冠心病、长期便秘人群患肠息肉的风险较高。

定期筛查

肠息肉早期多无症状。少数患者会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出现症状时往往意味着病情已较严重。早期发现的主要方法是结肠镜检查,可清晰观察整个大肠,发现几毫米的微小肠息肉,并当场切除、送病理,实现“查治同步”。

筛查方面,我国指南建议一般人群45岁起定期做肠镜,若首次检查结果正常,可5~10年后复查;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等)需提前至40岁甚至更早筛查,具体筛查频率,需遵医嘱。

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治疗原则是“发现即切除”。内镜下切除是目前最主要、最有效的肠息肉治疗方法,医生再依据病理结果制定复查方案。治疗方法需根据肠息肉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确定。

预防措施

预防胜于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吃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主食粗细搭配合理。

生活习惯上,应戒烟、戒酒,减脂、减重,适当运动。

注意,即使无症状,也需按建议定期做肠镜筛查。

子宫息肉

子宫息肉不仅可能引发异常出血、不孕,而且存在恶变风险。子宫息肉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危因素

目前,子宫息肉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以下因素被广泛认为与其密切相关。

雌激素水平过高 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导致局部组织过度增生,形成息肉。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人群因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故风险较大。

炎症刺激 慢性妇科炎症、宫腔手术操作或宫内异物(如节育环)长期滞留,可能引发黏膜异常增生。

遗传与药物影响 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提示遗传易感性。乳腺癌术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雌激素类药物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其他高危因素 年龄(好发于35岁以上女性),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林奇综合征等遗传病,均与子宫息肉的发生相关。

异常表现

子宫息肉早期常无症状,但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

异常出血 表现为两次月经间点滴出血、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同房后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应高度警惕,需立即就医。

不孕或流产 子宫息肉可能阻碍精子进入宫腔或干扰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或反复流产。

分泌物异常 当子宫息肉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脓血性分泌物,并伴有恶臭气味。

诊断方法

诊断子宫息肉,常用以下三种方法精准定位。

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可初步观察宫腔内异常回声,是筛查首选。

宫腔镜检查 它可以直接观察子宫息肉形态、位置,并可同时取活检或切除,准确性高。

病理检查 切除或钳取的息肉送病理活检,可以明确息肉性质,排除癌变可能。一旦确诊为子宫息肉,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子宫息肉大小、症状及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具体治疗方案包括观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预防措施

呵护子宫健康,要守住三重防线。

第一,定期体检,早筛早治。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及盆腔超声检查。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检查,必要时增加宫腔镜筛查。

第二,调整生活方式。保持适宜体重,减少高脂饮食。避免熬夜,适度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妇科炎症,并做好避孕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宫腔手术操作。慎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药物。

第三,关注身体信号,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白带异常等症状,切勿拖延,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避免延误病情。

胃息肉

胃息肉是一种基于肉眼观察的描述性名称,泛指从胃黏膜表面向胃腔突出的病变,良性或恶性病变均可呈现息肉形态。本文所说的胃息肉特指良性病变。

胃息肉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以及患有肝硬化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慢性胃炎等多种因素有关。

多数胃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上腹不适、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因此,临床中大多数胃息肉患者往往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极少数患者可能因息肉本身出血、梗阻等因素出现相应症状。

常见分类

常见的胃息肉分为四类。

胃底腺息肉 占所有胃息肉70%~90%,多见于胃底及胃体,与长期服用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有关,其癌变风险极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常合并该疾病,此时癌变风险升高。

增生性息肉 占胃息肉的10%~20%,可能与各种慢性胃炎有关,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胃炎,癌变风险低,在胃内分布并无规律。

腺瘤性息肉 作为一种癌前病变,占胃息肉的5%~10%,与结肠腺瘤的表现和自然病程类似,被认为发生于肠上皮化生的基础上,最常见于胃窦。

其他类型 包括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较为少见。

诊断标准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常用方法。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胃内黏膜状态,并获取息肉位置、大小、形态、数量、是否有合并症等信息。做检查时,通过做病理活检还能进一步明确胃息肉的性质。

治疗方案

胃息肉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大小、数量,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决策。通常,小的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或胃底腺息肉可以暂不处理。而较大的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建议切除。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在胃镜下进行内镜黏膜切除。

预防措施

预防胃息肉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第一,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够降低胃息肉发生率。第二,合理用药,遵医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第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规律就餐,避免暴饮暴食,并减少摄入辛辣刺激性、高盐、高油、深加工食品等。第四,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长期生活不规律的人群,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一种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主要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恶性息肉等类型。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在1%~10%,极少数可能恶变并危及患者生命。

主要诱因

胆囊息肉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其主要诱因包括胆固醇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刺激、胆囊功能异常、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和喝酒)、遗传因素等。如果把胆道系统比作长江,胆囊就是一座三峡大坝,它不产生胆汁,主要起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所以如果“水质”变差、没好好清淤、“水库”管理不规范,那“水库”就容易出问题了。

诊断标准

胆囊息肉的发现和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高达95%以上,能清晰显示胆囊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数量、基底宽度、是否有蒂等特征。而当超声难以明确息肉性质或怀疑恶变时,就得靠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了。

治疗方法

拿到了诊断为“胆囊息肉”的检查报告,大家不用过度焦虑。大多数情况下,<1厘米、无症状、无恶性特征的胆囊息肉定期复查即可。息肉<5毫米者,每年复查一次超声;息肉为5~10毫米者,每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息肉≥1厘米、增长过快(半年>2毫米)、合并胆囊结石、有疑似恶变迹象的超声特征,或伴有明显症状(如反复右上腹痛),很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而言,现在首选的手术方案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疼痛轻、并发症少,术后恢复也快。

另外,许多人担心切除胆囊会影响身体状态或生活质量。其实,拆了胆囊这个“水库”,产生胆汁的“水源”肝脏还在。胆囊切除后,早期可能出现脂肪消化能力暂时下降的情况。大多数人通过饮食调节能很快适应,远期生活质量几乎不受影响。可能很多人期待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胆囊息肉,但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使胆囊息肉消失。

预防措施

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降低胆囊息肉的发病风险。1.合理膳食,控制体重。低胆固醇、低脂肪、高纤维饮食是保护胆囊的关键。要少吃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增加摄入新鲜蔬果和全谷物。2.三餐规律,按时吃早餐尤为重要。3.定期体检,每年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有家族史、肥胖等高危人群更应重视。4.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推荐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但要避免快速减重,以免扰乱胆固醇代谢,增加患胆囊息肉的风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