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赵燕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是指机体已经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处于潜伏状态。此时,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传染性。当感染者的免疫力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结核分枝杆菌便会伺机而动,重新复制、增殖,发展成新的活动性结核病,并引起低热、盗汗、咳嗽、咳痰等症状。
在我国,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情况非常普遍。大多数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传染他人,但有可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为了防止潜伏感染者未来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要进行筛查和预防性治疗。
高危人群是指感染结核菌后更容易发病的人,主要包括: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人;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矽肺病患者;免疫力较低的人,比如正在接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长期透析、准备做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的人,以及长期(超过1个月)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
重点人群是指因为工作、生活环境等原因,容易感染结核菌并传播给他人的人群,主要包括:学校师生,尤其是与肺结核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工,以及入学新生;60岁以上的老年人;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从事结核病诊疗和防治的医护人员;服刑人员、戒毒人员等特殊群体;曾经感染过结核菌但未接受过治疗的人;其他需要筛查的群体,比如养老院、福利院的人员,以及畜禽养殖从业人员等。
检测结核潜伏感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皮肤试验和血液试验。
皮肤试验分为两种。传统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在手臂上注射少量结核菌素,48~96小时后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硬结。如果有卡介苗接种史,硬结≥10毫米表示可能感染;如果没有接种史或免疫力较低,硬结≥5毫米就可能是感染。新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C-TST):注射后48~72小时观察注射部位。硬结或红晕≥5毫米为阳性,表示可能感染;如果出现水泡、坏死等,则属于强阳性,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血液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是一种抽血检查的方法,通过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如果结果阳性,说明可能感染了结核菌。
结核潜伏感染者是否需要治疗呢?答案是部分人群需要。以下人群需要预防性治疗。
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如果同时存在结核潜伏感染,建议进行治疗。
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包括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尤其是家庭成员。
学生群体:新生入学体检发现的潜伏感染者,或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
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正在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长期透析、准备做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的人,以及糖尿病患者、矽肺病患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
医护人员:尤其是近期从事结核病诊疗和防治的医护人员。
特殊群体:比如服刑人员、戒毒人员等。
如果你属于以上提到的任何一类人群,并且被诊断为结核潜伏感染,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治疗。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发病风险,保护自己和周围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