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血小板减少那些事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 健康科普

关于血小板减少那些事

时间: 2024-01-08 09:25

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教授 梅恒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形成,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正常人群的血小板水平因年龄、性别和种族而异。目前,国内广泛认可和应用的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是每升(100~300)×109,并以血小板计数小于每升100×109作为中国人群血小板减少症的判定标准(不同医院参考范围可能略有差异)。

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危害是出血风险增加。常见的出血表现包括反复的皮肤黏膜出血、出血后难以止血,多表现淤点、紫癜,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黏膜出血以鼻、口腔黏膜、球结膜及牙龈出血和月经过多为主,出血量大时可能导致患者贫血。也有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没有出血症状。然而,看得到的出血症状不可怕,看不见的出血最致命。

血小板过低还可能引发内脏甚至颅内出血,重者可危及生命。出血风险通常与血小板计数相关,当外周血小板计数小于每升20×109时,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出血症状,如胃肠道自发性出血等。在相同的外周血小板计数下,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合并有感染、凝血异常及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出血风险更高。

哪些人容易患病

以下三类人群通常易发生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障碍者: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晚期等患者。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者: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等患者。

★血小板分布异常者: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患者。

如何治疗和预防

对于不同病因的血小板减少,治疗方式往往也有所不同。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因素所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关键在于原发病诊疗。而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式也较为多样。

目前,糖皮质激素仍是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标准初始治疗,但由于不良反应问题,其治疗地位正在弱化,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和输血小板通常用于紧急治疗。近年来,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升血小板疗效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在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如果已经发现血小板减少,则更应警惕出血发生:遵医嘱治疗、及时复查血常规,忌辛辣刺激、生冷坚硬饮食,避免外伤,预防感染等。

血小板减少往往起病隐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提高警惕。

一是定期体检并了解血小板减少相关知识。这有助于大家尽早发现潜在的血小板减少。

二是积极锻炼、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提高自身免疫力。健康的免疫系统可以帮助大家降低免疫相关血小板减少风险。

三是注意用药。许多药物容易引起血小板减少,用药前应加以注意。

链接★★★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与自身免疫息息相关。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有可能诱发血小板减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侵犯皮肤黏膜,累及心脏等器官,最终导致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损伤。在该病中,以血小板减少为代表的血液系统损害并不罕见,有7%~30%的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小于每升20×109时,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多种自发性出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