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肖永华教授
民谚常讲:“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黄帝内经》亦云:“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可见,睡眠之于健康的重要性,而睡前做好以下几点有助获得优质睡眠。
少食
《黄帝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睡前不宜吃太饱,否则不仅易损肠胃,还可影响睡眠。《养生三要》亦云:“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而晚餐“量腹节所受”,可以健胃安脾,有助快速进入深度睡眠。那么,如何把握合理的食量呢?宋代文学兼养生家苏东坡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即:“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推荐的“八分饱”的食量。
适动
中医提倡:“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吕氏春秋》亦云:“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于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梮为聋,处目则为蔑为盲”。说明缺乏运动可使精气郁滞,是影响睡眠,致生诸疾的主要因素。《紫岩隐书·养生》有论:“入睡时行,绕室千步,始就……盖则神劳,劳则思息,动极而求静。”意思是说,睡前散步有利于气血流通,气顺血和,可以促进人体完成由动极而归于宁静的过程,可望获得优质睡眠。此外,睡前也可做些诸如“五禽戏”“八段锦”等相对舒缓的导引功法,假以时日可保安眠。
浴足
热水浴足历史悠久。早在东晋《肘后备急方》就曾记载浴足可“倒床不复闻钟鼓”。苏东坡亦云:“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我国历史上的“十全老人”乾隆,更是将足部养生法总结为“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中医认为,热水浴足四季可行,其中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暑湿可祛;秋天肺润肠濡;冬天丹田温灼。每天晚间9时肾经气血渐衰,此时浴足能滋肾养肝,利于安眠。浴足水温当以40℃~45℃为宜,泡洗10~15分钟为度,或以全身微热、汗出涔涔为止。
鸣天鼓
中医养生推崇“睡前鸣天鼓,晨起叩天钟”。“鸣天鼓”是一种传承千年的传统保健养生功法,最早见于邱处机的《颐身集》。中医认为,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鸣天鼓可以刺激大脑末梢神经,具有促进颅内血液、淋巴循环和增强组织代谢的作用。经常操练可健脑开窍,防治头昏、头痛及部分耳疾。而睡前鸣天鼓还有补肾安神,促进睡眠之功,尤对老年肾虚失眠疗效显著。练法为:双手抱于头后,两手掌心掩耳孔,食指压于中指之上,稍加施力,借反作用力自然滑下,以指肚弹击后脑枕骨部,耳内犹闻击鼓之声,如此反复。应于每晚睡前练习3分钟左右为宜。
静心
中医讲:“先睡心,后睡眼”。睡前保健的重点是调摄心神。《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强调:“思则气结于脾”。《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亦云:“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脾失健运,则睡眠难安。因此,睡前半小时应使情志平稳,心思宁静,摒弃杂念,方能入定深睡,益于身心。
亥时卧榻
《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大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以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需顺应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的自然规律。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一日中阴气最重之时。阴主静,故中医主张夜晚亥时(21时~23时)应卧榻,以利于子时(23时~1时)顺利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助百脉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