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缓解“开学综合征”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 健康科普

如何缓解“开学综合征”

时间: 2023-09-07 08:47

文/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 梁月竹

临近开学,有的孩子一提开学就难受,有的孩子一说开学就打不起来精神,还有的孩子直言不想上学……上面这些情况有没有出现在您家孩子身上呢?如果有,小心“开学综合征”找上门,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应对。

“开学综合征”危害大

“开学综合征”其实并不是医学诊断的病症名称,而是指假期结束、开学之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异常表现。心理学认为,这些表现都是孩子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因为要面对不愿面对的、不认同的事,导致被压抑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转换成一些躯体症状而造成的。

“开学综合征”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对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但经老师、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孩子的自主调节,多数孩子的不适表现会逐渐消失,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大的影响。但如果症状较重或症状持续存在,则会导致孩子无法坚持完成学业,或者发展为躯体形式障碍、适应障碍、焦虑障碍等,就会对孩子健康造成影响。所以,当症状较重,自我调节也没有效果,或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两周还是没有自行好转的迹象时,应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开学综合征”有易感人群

★适应能力较差、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的学生。

★在校常常受到老师批评,且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

★明明很努力却依然得不到家长肯定,学习成果与家长期望不符的学生。

★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急于求成的学生。

★曾在校遭遇过挫折(如校园霸凌、不公平对待)的学生。

★受入学、升学、转学等环境变化的影响,学生可能出现适应障碍,产生焦虑、郁闷、社交困难、压力巨大并难以调适的反应。

家长对孩子要多关注

除了孩子自身的心理素质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的压力程度、疏导方式正确与否等因素都会影响“开学综合征”的轻重及持续时间。因此开学前后这段时间,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增加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家长要树立积极防治的观念和防微杜渐的意识,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和孩子交朋友,满足孩子的安全感、被尊重感,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爱的。

观察孩子的情绪、行为:假期中,家长要监督引导孩子,做好计划,尽量张弛有度,保持规律生活。临近开学时,家长要帮助孩子总结假期收获,逐渐进入学习状态,最好有1~2周的缓冲期。

发现孩子的异常变化,及时调整、及时就医:父母要耐心询问及倾听孩子诉说的困难和痛苦,对孩子表达出真诚的关心和理解,并反复地疏导及鼓励,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如果超过两周自我调节效果仍不佳,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除此之外,高年级学生也应该增强自我觉察的意识,当感到有不舒服的感受时,要接纳这些感受与情绪,既不要抗拒也不要逃避,尝试着面对内心的感受并接纳它。当负面情绪被识别并接纳之后,其对内心的伤害也就减弱了。

延伸阅读

三个调节压力的小方法

深呼吸法 身体处于舒适的状态,然后进行缓慢的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让腹部自然鼓起,呼气时让腹部缓慢放松。吸气时间相对较短,呼气时间相对较长。吸气时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将空气吸入身体,并保持几秒钟的时间,再缓慢将空气从鼻腔或口腔呼出来。反复几次,直到情绪平稳为止。

保险箱法 想象在面前有一个保险箱,打开保险箱,把所有压力统统装进去。即通过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负性情绪的处理,有意识地将积攒的负性情绪打包封存进保险箱,让自己的压力在短时间内得以释放。

冥想放松法 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并让呼吸变缓,感觉到身体的频率也随着呼吸渐渐放松。带着这种放松的感觉,想象自己仿佛是一棵大树,四周宁静而祥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让自己感受到的自由和舒畅。当感觉情绪稳定了,就可以睁开眼睛,继续生活和学习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