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程丑夫
高血压疾病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挑战之一。本病主要属于中医“眩晕”范畴,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先天禀赋不足等,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以气机升降理论为指导治疗高血压病,临床可获良效。
气机正常是健康的基础
气机升降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提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指出了气机的升降出入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依赖于各脏腑共同完成,其中肺主肃降、肝气升发,心火下炎、肾水上济,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脏腑功能协调平衡,人体气机流转顺畅,饮食精微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进而发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若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则可出现气逆、气郁、气滞、气陷等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病症。
升降失常为主要病机特点
人体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使脾胃、肝肺、心肾等脏腑升降失常,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特点。
脾胃虚弱,升降失常 脾胃位居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升则健;胃主降浊,降则和。脾胃一升一降,相互为用,肝、肾、心、肺等脏腑气机皆有赖于脾胃升降作用而保持正常。《脾胃论·调经篇》云:“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头痛目眩。”脾胃升降失常是导致眩晕发作的病机关键所在,临证其具体表现又各有不同,脾胃虚弱导致清气不升,脑窍失养,可见眩晕;脾胃运化失职,水湿痰浊内生,蒙蔽清窍,亦可见眩晕。总之,脾胃既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本病病机演变之枢纽。
肝升太过,肺降不及 肝居左、主升,肺在右、主降,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调畅人体气机。若肝升太过,肺降不及,则易致肝气、肝阳亢逆于上,患者可出现头昏目眩、面红烦躁或胸闷咳嗽、大便秘结等症状。临床上,肝肺升降失常往往以肝升太过为主导,正常的肺降不能制约过亢之肝升,终致眩晕发生。
肾水不足,心肾失交 心肾互交是心神得明、肾充髓海的关键。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心火下降与肾阳共温肾阴,肾水上济与心阴共润心阳,从而形成“水火既济”。高血压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且高龄患者往往辨治困难,这与人体阴阳盛衰的自然规律不无关系。中年以后人体肾精不足,肾阴亏虚,心肾失交,故发本病。
从气机升降论治能执简驭繁
高血压病临床病机复杂、证素繁多,而把握气机升降运动规律并以此指导高血压病的治疗能够执简驭繁,故以调畅脾胃、平肝降肺、交通心肾为本病的核心治法。
调畅脾胃,平衡升降 高血压病临床常见头晕目眩、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肠胃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醒脾汤等加减。其中,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健脾祛湿、化痰熄风的治眩代表方。偏于肠胃虚弱、脘腹胀满者,用调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人参、苍术加强了健脾益气燥湿之效。伴口干口苦、二便不调、肢体重痛者用升阳益胃汤加减以升阳益胃、清热除湿。伴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健忘等症状选用《医宗金鉴》中的醒脾汤加减以健脾化痰、熄风开窍。总之,在临床中通过辨证灵活化裁、随证加减,适当选用健脾、燥湿、化痰、熄风之药,使脾胃调畅,气机升降有司,方能调畅全身气血。
平肝降肺,调和气血 肝肺气机升降失调会影响气血津液输布。临证选用升散的辛味药和敛降的酸味药调和肝肺气机、平和阴阳,再根据分型分别佐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疏肝理气、益气养阴、养阴润肺、滋肝平木之法,可调和气血、输津达液。临床上常用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用柴胡丹参饮治疗肝郁气滞血瘀之眩晕。柴胡丹参饮由小柴胡汤加丹参饮组成。方中小柴胡汤疏肝理气,丹参饮理气活血,二方合用使得气血通畅,枢机运转。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伴咳嗽气急,常加用连翘、杏仁清肺降肺;伴肢体麻木,加川芎、全蝎祛瘀通络;伴睡眠差,加酸枣仁宁心安神。
养肝肾,清心火,使心肾相交 针对高血压病伴肾虚耳鸣、记忆力及视力、听力减退、腰膝酸软等肝肾亏虚的患者,治疗应着手于肝肾,用滋水清肝饮、金水六君煎等加味滋养肝肾。滋水清肝饮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味化裁而来。方中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填精益髓,配以白芍、柴胡、当归、栀子、酸枣仁疏肝养血、清热敛阴,共奏滋补肝肾、清热疏肝凉血之效,主要用于治疗肾阴亏虚、肝郁肝热之证。金水六君煎由二陈汤去乌梅再加熟地黄、当归而成。方中二陈汤运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消肺中之痰浊;熟地黄、当归填精补血,诸药合用,滋阴而不致腻滞,化痰又不碍养阴,主要用于肾阴亏虚伴脾虚痰浊之证。临床还常根据辨证灵活化裁,心火上亢明显可加黄连、郁金、丹参清心降火、解郁安神;记忆力减退明显可加用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伴肢体麻木可加川芎、全蝎活血通络。总之,通过补肝肾以潜肝阳,滋肾水以降心火,遂心肾相交而诸症并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