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心理师 艾霞
长假虽已结束,但许多人仍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以至于人虽已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可心却还没收回来。
人们在假期中精神状态松弛下来,复工后暂时适应不了紧张节奏是正常现象,切不可过于担心,但也不能置之不理,要给身心一个缓冲期,慢慢把自己调整到工作状态中。
节奏切换过快易“患病”
我们常说的“假期综合征”指的是人们在假期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反应。如在假期复工后的两三天里感觉疲倦,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焦虑等。
假期综合征具有普遍性,上班族是“易感人群”。这主要是由于人们一下子从放松的状态中停下来,惯性使然,身心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重新回到紧张工作的状态,在此期间便会出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甚至恶心、眩晕等状况,进而影响工作效率。
假期综合征也可能是因假期时间过短、身心状态切换过快造成的。如果假期足够长或者能够合理安排休息与调整的时间,给身心以足够的缓冲时间,就能减轻或避免假期综合征。
一般来说,不适的症状在一周左右就可以得到缓解,如果超过两周还存在精神不振、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就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或进行心理治疗了。此外,一旦出现假期综合征,也不要过于紧张,否则会影响心情,甚至引发焦虑等不良情绪。
三类人群的对症处方
除了上班族,老人和学生也可能被假期综合征困扰。如何摆脱这些烦恼?下面,我们给大家分别支招。
上班族 循序渐进 自我调整
长时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上班族对摆脱超负荷的渴望会格外强烈,一旦有条件好好地放松一把,要想再次回到紧张状态,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往往让人在短时间内无法正确面对与适应。
面对假期综合征,我们应保持平和的心态,认清这些症状是重新投入工作时自然产生的,不要背上不必要的包袱。安排工作要循序渐进。长假过后,工作堆积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不要一下子把日程安排得太满,也不要在假期后立即投入过于繁重、充满挑战的项目。可以先从简单工作开始,慢慢过渡到正常的工作节奏中。
回家过年,走亲访友,不仅原来的生活规律、睡眠规律被打乱,与亲友团聚的快乐还会让大脑保持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很多人在春节长假返工之后都会出现失眠。此外,春节假期中,绝大多数人应该是很兴奋的,马上要转入工作状态,心理就会出现很多相反的情绪体验,如从热闹转为冷清,从欢喜转为焦虑,从务虚转为务实等。这些情绪变化也会引起失眠等问题。
我们要学会科学地调整睡眠,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春节期间打乱了作息时间,晚上没有睡意,也不必苛求过早入睡。如果强行入睡,反而给自己施加了一些压力,更不容易睡着,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失眠。此时可起来做一些轻松的活动,如看书、踱步、深呼吸、冥想等。
下班后可以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让身体处于疲惫状态更容易入睡。睡前两三个小时,也可进行散步等运动量较小的活动。此外,还可以听听轻音乐,喝杯热牛奶,做做按摩,以此来舒缓紧张的情绪。
还可在睡前通过身体放松法帮助缓解紧张状态,以舒适的姿势坐在沙发上,闭上眼睛,精神集中在拉紧的肌肉上数秒钟,随后慢慢放松。具体方法是从手部开始,依次是上肢、肩部、头部、颈部、胸部、腹部、下肢,直到双脚,依次对各组肌群进行“先紧后松”的练习,最后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
例如,首先可以弯曲双臂,用力绷紧双臂肌肉,保持数秒,体验双臂肌肉拉紧的感觉。然后再彻底放松双臂,体验放松后的感觉。
照此方法对全身各肌肉群进行紧张-放松训练,会让人获得一种温暖、愉快、舒适的感觉。
老年人 调整心态 学会“自立”
新年里亲人团聚本是一件美事,但是节日过后子女纷纷离开,再度陷入“空巢”的老年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低沉、无助和空虚感。
一方面明知道子女为了工作不得不离开,另一方面又担心子女离开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因此会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和空虚感,心情的不舒畅可能成为致病的导火索。
老年人应学会调整心态,逐步恢复规律生活。尤其是独居的老人,家人不在身边时应尽量避免独处,多参加集体活动,如去老年活动中心学习舞蹈、绘画等。心理脆弱的老年人在节后需及时“找事干”,如果一旦停下来无事可做,很容易出现抑郁、失落等不良情绪。
子女也要及时帮助老人调整心态。离开父母家重返工作后,尽量多通过打电话、视频聊天等形式和父母联系。有条件的尽量常回家看看父母,多陪伴老人,让他们有一个缓冲的余地,帮助老人平稳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段。
学生 制订计划 帮助收心
相较于成年人,假期综合征对孩子的影响比较有限。这主要是由于寒暑假时间较长,只要家长帮助子女制订好休闲和学习的计划,就可以帮助他们慢慢从假期的生活中过渡到紧张的学习中,使他们收心。
家长可在开学前两周让孩子慢慢进入学习状态,减少玩的时间,增加学习的时间,逐渐恢复上学时的作息。
家长可帮助孩子制订一个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为后面的学习做一些铺垫,尽量减少假期综合征的不良影响。同时,应适当调整孩子的饮食,在保证营养的同时尽量清淡些,还要保障规律进餐。
总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分施压,否则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应,并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学校产生恐惧和厌恶情绪。
另外,学校也应当帮助学生“收心”,老师们要帮助学生逐渐把注意力转回到学习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