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所长 周晓农
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世界卫生组织设立这个卫生日,不是为了纪念蚊子,而是提醒人们注意蚊子是传播疾病,特别是疟疾的重要媒介之一。远离蚊子叮咬是防范蚊媒传染病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蚊子。据统计,蚊子每年可以导致83万人死亡,其中约有43万人死于疟疾,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动物。
你了解蚊子的特性吗
蚊子有四个生长阶段,即卵、幼虫、蛹和成虫。蚊子的前三个阶段都生长在水中,但不同种类蚊子的生长阶段和生长环境也会存在差异。比如传播疟疾的按蚊更喜流动的水环境,如水塘、稻田等。成虫则离开水环境,寻觅适宜飞行的场所,比如门缝、墙缝、床底下等房间中阴暗的角落。
蚊子的生长和活跃时间与温度密切相关。有研究数据表明,适宜蚊子生存的温度在22~32摄氏度。低于这个温度,蚊子不大活动;高于这个温度,蚊子容易死亡。
就一年的气温变化而言,一般来说,4月份气温开始升高,蚊子随着温度的上升开始繁殖和活跃;8—9月多为高温天气,蚊子数量开始出现下降;等到10月中下旬,温度降至10摄氏度以下,蚊子逐渐停止繁殖,成虫开始大量死亡。当然,也会有极少数越冬蚊存在。
就一天而言,蚊子更喜欢在夜晚活动,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更容易在晚上遭到叮咬。
根据今年全国各地蚊子监测点数据,高温地区蚊子的数量确实有所下降。今年夏天,全国多地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这个温度不利于成虫存活。持续高温天气,伴随着雨水减少,蚊子的卵、幼虫、蛹缺少适宜的生存环境,导致幼虫的密度降低,成虫的密度也随之降低。
等到了秋天,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水增多,有着利于蚊子繁殖和生长的环境,加之蚊子的繁殖能力比较强,因此蚊子数量在夏末秋初会出现另一个增长高峰。
蚊子偏爱哪些人
蚊子具有一定的趋食性,一般来说对其周围50米以内的人体比较敏感。蚊子主要通过人体散发的温度、气息来“寻觅”叮咬对象。
易成为蚊子叮咬对象的人包括:
★体温较高者,如运动后、酒后呼出较多二氧化碳的人,新陈代谢较快的孕妇。
★汗液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乳酸,蚊子对此非常敏感,因此出汗多的人容易被蚊子叮咬。
★穿深颜色衣服的人,因为蚊子对深色比较敏感。
★使用特殊化妆品的人,如所用化妆品中含有脂肪酸等。
如何安全防蚊驱蚊
从个人和家庭的防蚊驱蚊角度来说,建议大家合理使用防蚊帐、蚊香液、灭蚊拍、驱蚊剂等防蚊驱蚊产品,可以挑选芳香型的植物油类驱蚊剂;在运动出汗后,及时使用偏碱性香皂清洁皮肤,祛除身上的气味;在户外出行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裤、长袖和袜子等衣物,避免皮肤直接裸露在外,同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防蚊手环、驱蚊喷雾等产品,做好防护工作。从根本上来说,要从定期打扫房间、保持屋内干净、养成卫生习惯方面入手,彻底清除蚊子孳生地。
延伸阅读
人蚊“较量”还将继续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蚊子传播疟疾已经有125年的历史了。事实上,人类与蚊子间的“战争”长达上千年。
20世纪60年代,因发明了滴滴涕,世界卫生组织尝试通过消灭蚊子来消除疟疾,但是大量的研究和尝试表明,蚊子作为一种生物种,是无法被消灭的,只能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有效控制蚊子种群和密度。世界卫生组织另辟蹊径,通过阻断传染源的策略来消除疟疾。截至目前,消除疟疾的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据统计,在1900年全球有140个疟疾流行国家,到2020年已经减少到85个国家。
我国曾是疟疾肆虐的重灾区,有疟疾流行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超过30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每年有高达3000万疟疾病例。到2017年,我国首次实现零本土病例报告的重大突破。2021年6月30日,我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国家消除疟疾认证。
虽然我国目前实现了消除疟疾,但传疟按蚊还在,传播条件还在,全球疟疾流行国家也还有大量疟疾患者,这些问题不解决,疟疾传播风险就始终存在。蚊子依然坚挺地存在于生物链中。只要发现蚊媒病传染源,蚊子就可以重新建立传播,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疾控人员对蚊子的监测工作始终不能也不敢松懈,人蚊“较量”还将继续。
我国各级疾控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蚊子定点监测工作。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疾控人员会到定点的居民家中、牛棚、猪圈等环境中进行蚊子监测。监测工作主要围绕蚊子的密度、种类和传播能量三个方面开展。当幼虫和成虫的密度达到一定数值后,疾控中心会组织开展蚊子消杀工作,包括物理整治环境,消除幼虫的生长温床,如填平水塘、疏通下水道、清理公园和绿化带死角;在蚊子活跃空间,定期室内滞留喷洒药物,降低成虫的密度等。
(实习记者 陈菊茹 本报记者 张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