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温天气谨防老年人中暑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 健康科普

高温天气谨防老年人中暑

时间: 2022-07-05 16:29

文/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 王延梅

夏季来临,随之而来的是暑热高温天气。高温天,老年人特别容易受到炎热天气的影响而发生中暑。中暑是可以致命的严重疾病。日常生活中,由于大家对此病不能早期识别,或对其严重性评估不足而常常危及生命。因此,大家有必要认识一下中暑。

什么是中暑

重症中暑学名叫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此时,患者体温迅速升高,并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非劳力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即产热散热失衡)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环卫工人、交警、封闭车辆内的儿童)。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既往健康的年轻人,如参训的指战员、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等。老年人中暑多见于经典型热射病。

人体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使体温升高,直接对各器官系统造成损害,同时还有应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功能紊乱等,表现为意识障碍(如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多脏器功能损伤(如肝肾功能异常、横纹肌溶解、胃肠功能异常等)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中暑后,患者的病情进展快,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救治,病死率可高达60%。

如何识别中暑

对于发热原因不明,曾处于封闭环境中的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病者,若出现意识障碍等症状(除脑卒中可能外)时,应首先考虑中暑可能。诊断的标准如下:

病史信息 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进行过高强度运动。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高热39~40摄氏度(腋温)、有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损伤、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史和临床表现各有任一条并排除了其他原因即可诊断为重症中暑。

中暑后积极降温

确定或可疑中暑要立即脱离高热环境并为患者积极有效地降温:1.物理降温如冷水擦浴、冷水浸泡、冰敷等,不提倡药物降温。2.快速补液,第一小时输液量在1500~2000毫升,维持尿量100~200毫升/小时。3.保持气道通畅并给予氧疗。4.控制患者的躁动或抽搐。4.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内以获得进一步的救治。对患者来说,高热是首要的损害因素,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救治的第一要务。因此,转运过程中也不能间断或延误对患者的降温治疗。

中暑一旦发生,进展迅速,预后凶险,治疗手段有限。但与其他重症不同的是,中暑可以预防。预防老年人中暑的措施主要有:避免处于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夏季尤其是高温天气,要补足水分,防止脱水;有基础疾病者要控制好病情,若服用会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应遵医嘱,减少体力活动并将环境温度控制适宜;保障充足的睡眠,饮食上应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出现心悸、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或有出汗等症状可能已是轻症中暑,要及时识别并给予通风散热、补充水分、电解质,避免进展至重症中暑;菊花、金银花、荷叶、薄荷、藿香等有防治中暑的功效,可适当应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天气持续时间延长、温度更高,中暑导致的死亡病例逐年增加。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长期卧床或肥胖者)与他人暴露于同一环境中时,因其体温调节功能受损,即使没有进行明显的体力活动,相较于其他人来说,体弱的老年人也更易发病。

中暑是可以预防的,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也在于预防。所以我们要重视老年人中暑,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早预防、早识别、早治疗,才能避免损伤及发生危险,让老年人平安健康地度过炎热的夏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