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刘勇赫
最近,由于新冠疫情防控的需要,不少孩子又进入在家上学的状态,时间一长,亲子矛盾再次显现出来。不少家庭中,孩子被家长“胖揍一顿”的情况屡见不鲜。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面对孩子的“可恨”行为,可以遵从以下原则:能引导的就不示范,能示范的就不说教,能说教的就不打骂。
打孩子的多重伤害
从教育智慧与水平来看,引导是最高级的,打骂是没有办法的做法。因为打骂的效果是临时的,更因为打骂会产生更多的不良后果:
其一,外伤风险。
每年因为家长打孩子而致伤致残的案件屡见不鲜,在气头上难免做出抱憾终生的举动。
其二,心理打击。
受到了家长的威胁、恐吓与攻击,孩子会留下心理创伤,出现自卑、自残甚至抑郁等问题。
其三,成为被欺凌对象。
由于受到父母的伤害而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胆怯隐忍,不敢声张,不会自我保护,更容易在家庭外的场合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其四,身体边界感缺失。
经常被家长打骂的孩子,会缺少对自己身体的控制感,不会自爱或自我保护,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青少年问题。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孩子成年后,有一种受虐的倾向,在找伴侣的时候会找能够惩罚自己的类型,对于“爱”的误解很深。
打骂真的有效果吗
父母的暴力只会让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面对他们的情绪上。他们尝试着忍受与接纳,或者也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小伙伴和家人。
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教育误区,即家长认为听话就是好孩子,听话就等同于好习惯。其实,听话在某些情况下是缺乏独立观点和独立能力的表现,不应该成为培养的目标。打孩子的做法,培养不出独立又独特、自信又自立的人,也根本不会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家长不要等到坏行为成为坏习惯后再去管教。从孩子懂事开始,就要明确告诉孩子一些事情不可为,比如道德的问题与法律的问题。这是一种规则教育,更是一种原则教育,让孩子从很小就知道,不要触碰底线,触碰底线就要接受惩罚。
不打,但可以惩罚
最好的惩罚不是打骂,而是对于减少自由活动时间的惩罚,比如适当剥夺孩子玩耍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体会错误的严重性。我们应该用正向激励的方式去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与孩子协商,在21天内改掉一个坏习惯,做到了,以兴趣资源为奖励;做不到,以减少自由活动时间为惩罚。切记,一定不要以钱为奖励。这种协商的方式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也给了孩子改正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