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胡世云
唐代诗人元稹有一首《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在如此炎热的大暑时节,诗人元稹准备好了菰米来招待有学问的朋友,可是从白天等到晚上,客人都没有来。晚上热得睡不着觉,元稹不知不觉走到了屋外纳凉。看着圆圆的月亮在子夜升起,萤火虫凭空上下翻飞,元稹感叹道:即使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我们也不可只是躲在纱帐中昏昏欲睡,更不能等着清风来翻阅经史子集。诗人写出了酷暑待客、百无聊赖的心境。
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大暑是炎热之极的意思,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乃干支历第十二个节气。古书上说:“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到,暑气冒。”大暑时节,日照最多,高温、高湿天气最集中。因此,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时节,元气较虚的人最容易出现疰夏,即暑天怠惰嗜卧、眩晕乏力、心烦多汗和饮食不思,或出现低热等症状。
在大暑节气,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衣:透气宽松避寒气
大暑时出汗多,一定要选择宽松透气的衣服,棉、麻、丝等天然纤维是最好的选择,颜色以浅色为最佳。紧身的衣服不利于散热,出汗之后会裹在身上,影响舒适度。如果衣服被汗水打湿,要及时更换,避免寒气入体,特别是从室外进入空调房。
食:饮食有节防暑气
阴暑往往是由错误的解暑方式引起的,如汗后冲凉、贪食冷饮、冷热交替等,导致寒湿之邪阻遏气机、暑热不得散而出现头痛恶心、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呕吐、腹泻等症状。
明代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时病论》中也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暑热天时,人们喜冷贪凉,受寒湿者十有八九,所以治暑要先辨阴阳。
因此,暑热天气以熟食、温食为主,不能贪食生冷。如果发生阴暑,可服藿香正气丸等治疗。
此外,大暑时节天气炎热,最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因此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
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可见粥可以养胃醒脾,益气生津,比如荷叶粥、绿豆粥等。给老人和孩子熬的粥里,还可加入茯苓、淮山药、扁豆等健脾化湿的食材,效果更佳。
大暑时节多出现闷热的桑拿天。此时,可以用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佩兰、薏苡仁等煎水代茶来消暑化浊。
住:通风开窗换空气
暑天人们喜欢整天待在空调房里,这样容易得“空调病”。因为空调容易藏污纳垢,滋生致病菌,长时间不清洗,容易使人发生过敏、上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所以建议每年都要彻底清洗空调1~2次。房间也要定时开窗通风,给室内换上新鲜空气。
在出入冷气房间时,要有温度的缓冲。空调温度勿太低,室温26℃左右,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这样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特别重要。
行:少动多静敛阳气
俗话说,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大暑时节天气酷热,阳气走于肌表,浮散于上,人容易出汗,也容易疲劳。《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暑热天气应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注意顾护阳气,保持体力。从事高温作业和暴露于烈日下的劳动者要做好防暑措施。外出时要避开高温时段,以防烈日晒伤。《四时幽赏录》记载了“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这就是古人的避暑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