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夏之际 警惕“蜱咬病”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 健康科普

春夏之际 警惕“蜱咬病”

时间: 2021-06-29 08:25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 陈志海

初夏时节,阳光和煦,不少人按捺不住“驿动的心”,出门寻找“诗和远方”,去拥抱大自然。但在拥抱大自然的同时,也要警惕蜱虫“拥抱”你。

2010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名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蜱咬病”。因会导致死亡,也有人叫作“蜱咬死人病”。从2007年开始,发生的病例逐渐增多。2009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从病例中分离出了新型布尼亚病毒,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数千例病例发生。

该病多发于春、夏季,因为气候不同,在南方地区的活跃时间比北方更长一些。十年间,该病以中原地区,如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以及浙江等省份为主要发病地区,而且人群普遍易感。在低山、丘陵、沼泽、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建议该地区人群户外劳动或活动时多加注意。

从传染性来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染源主要是由蜱虫吸食带有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动物血液,家畜、鸟类等动物都有可能成为传染源。

患者在感染病毒后,经过1周~2周的潜伏期,此期间为病毒血症期,患者具有传染性,带有病毒的分泌物、污染过的物品会造成人与人之间传播。潜伏期后患者会出现发热、高烧、头痛、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有些病例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尤其是老年人或带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严重者会发展成重症病例。目前,蜱虫叮咬后的病死率在10%~15%。

蜱虫专门挑人皮肤上容易暴露却又难以发现的部位下手,比如头皮、脖子、耳后、脚踝等部位。在叮咬人的过程中,蜱虫有个“拿手好戏”,它会通过唾液腺,向人体注入镇痛剂和抗凝剂,一方面不会让人感到疼痛,另一方面让自己吸血更顺畅。

在身上发现了蜱虫该怎么处理?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当被蜱虫叮咬后,不要触碰,需要紧急前往医院。这是不对的,因为蜱虫并没有闲着,依然在吸血,并且在释放毒素。已有证据表明,患者所得疾病与蜱虫叮咬后的时间直接相关。

所以正确的方式是,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需要紧急除掉。将蜱虫从皮肤上移走时,速度要适当地慢一些,如果有蜱虫的口器或残肢遗留在皮肤上,可以到医院进行消毒处理。不建议用酒精涂抹或高温刺激的方式去除蜱虫,这些都是“土办法”。

目前,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还没有疫苗,也不主张吃预防性的药物,最主要的是注意观察。到了野外,裤口、领口、袖口等部位一定要扎紧;离开野外后,相互之间仔细检查,查看头皮、脖子等部位是否有蜱虫在“亲密”接触。此外,如果携带宠物一同出游,也不要忘记对宠物进行检查。(本报记者杨金伟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