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完厕所要察“形”观“色”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 健康科普

上完厕所要察“形”观“色”

时间: 2021-06-23 16:34

文/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陈卓 肛肠科主任 王元钊

如厕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大的小事”。人的一生中,平均有3年的时间是在厕所里度过的。每次如厕之后,先别忙着离开,您最好察“形”观“色”一番,以便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

颜色异常须警惕

正常新鲜尿液的颜色为淡黄色,透明,无沉淀浑浊。饮水量、冷暖、体温等的变化,以及食物、药物的作用,都会影响尿液的颜色。喝水多时尿量较多、颜色变浅,喝水少而出汗多时尿变浓,颜色转为深黄。这些都属于正常颜色变化,但出现以下尿液颜色变化时,我们须提高警惕。

红色尿 肉眼可见的红颜色尿液一般是血尿。各类原发性、继发性及遗传性肾炎是引起小儿血尿最常见的原因,尤以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最为多见。肾、膀胱、尿道结石也可引起血尿,尤以男性下尿道结石最为多见。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食物也可导致尿色变红,如红心火龙果等,须注意鉴别。

白色尿 又称为乳糜尿,尿液好像牛奶一样,有时还混有白色凝块或血液。此症状大多预示体内淋巴管有病变。导致乳糜尿的常见疾病是丝虫病。此外,过度劳累或吃高脂肪食物时,也可能会出现白色尿。

脓尿 泌尿道化脓性感染时,脓汁混入尿液可使其呈脓汁样,且常悬浮有絮状物,静置后有较多白色沉淀。肾盂肾炎、肾结核、异物引起的尿路感染等,均可引起脓尿。

茶色尿 血液中的胆红质经肝脏转化后再经尿液排出,可呈现茶色尿。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胆囊炎和胆石症等疾病,都可出现茶色尿。

黑色尿 黑色尿比较少见,常常发生于急性血管内溶血患者。恶性疟疾、酚中毒、黑色毒瘤、尿黑酸病等可出现黑色尿。

酱油色尿 急性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肾脏挤压伤、大面积烧伤、溶血性贫血、错型输血,以及剧烈运动后,尿液均可呈现酱油色。

性状变化不简单

正常粪便一般为黄褐色,成形,一般每日1~2次。如果出现以下异常颜色和形状的大便,则要引起重视。

柏油样便 粪便呈糊状,有血腥味,无臭味,外观为黑色,表面有油性光泽,像铺马路的沥青,这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出血性胃炎、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均可出现柏油便。

白陶土样便 粪便呈灰白色,较松散,形状似白陶土,这是胆汁不能正常进入肠道所致,常由胆道内肿瘤、胆管结石等疾病引起。

血便 粪便中混有血液多由下消化道出血引起,常见的疾病有小肠恶性肿瘤、结肠癌、结肠息肉等。鲜血附在粪便表面,或者便出鲜血,常见于痔疮、肛裂、直肠息肉和直肠癌等疾病。

沟便 大便表面有一道沟,是直肠癌和直肠息肉症状,应及早去医院检查。

泔水样便 粪便像泔水且混有未消化的食物,粪便常喷射而出,常见于霍乱、胃泌素瘤等疾病。

果酱样便 粪便颜色像巧克力,呈糊状,有恶臭,常见于阿米巴痢疾。

海蓝色水样便 粪便呈海蓝色或黄绿色,米汤样,内含半透明蛋花样或黏膜样物质,便次多,量大,常见于葡萄球菌性肠炎或抗生素性肠炎。

脂肪便 粪便量多,表面有油滴,味酸臭,常见于慢性胰腺炎或胰腺癌的患者。(杨璞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