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远离“网诊恐癌综合征”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 健康科普

请远离“网诊恐癌综合征”

时间: 2021-06-07 11:23

文/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孙高峰

笔者从事肿瘤影像检查工作多年,经常被询问:医生,我是不是有癌症了?

有的人摸到脖子上有个小结节,网上一搜,就担心自己得了淋巴癌。体检查出一个肺结节,网上一搜,就怀疑是肺癌。还有人感觉背痛,网上一搜,自己就成了肺癌骨转移患者……

的确,现在网络医疗咨询很便利,费用也很低,更可以“货比三家”。笔者曾遇到过一个真实案例:一个肺结节患者“网诊”了十个月,问过数百名医生,却一次医院也没去过,到最后还患上了重度焦虑症!这就是典型的“网诊恐癌综合征”。

这些人的行为特点有三:一、正常生活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二、网络搜索强迫症,一天能搜索数十上百次。三、拿着网上搜索到的“诊断书”去医院找医生印证,却又不信任医生。

这些人的心境大概可以描述为:有点不舒服!我是不是病了?上网搜搜!我是不是要死了?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自己吓唬自己。

自己摸到所谓的颈部结节,很可能是正常的解剖结构,必须要经过影像学检查(最起码也要做个超声)证实以后,才能根据超声结果(淋巴结大小、数量、形态)来判断究竟有没有问题。

肺结节则需要结合低剂量薄层胸部CT扫描(层厚小于2毫米),然后对结节形态、大小、密度,以及边缘细节进行综合评估以后,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普通CT扫描层厚一般情况下都大于5毫米,很多细节被模糊了,所以不适合对小的结节进行良恶性判断。即便结节是恶性,如果是极早期,手术切除几乎等同于手术治愈。

最后说到肿瘤筛查,肿瘤指标等血液化验结果属于二级证据,相当于把耳朵贴门上听动静,以判断屋里有没有贼。影像、内镜检查结果才是一级证据,相当于进屋看看有没有贼。听不到动静不代表就没有贼,听到动静也不代表就一定是贼发出来的。具体是不是“贼”,得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指标、数值、动态变化、临床病史、家族史等信息综合判断。

如同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一样,临床看诊起码得先看到患者本人吧!所以,遇到健康疑问,还是及时去正规医院看医生比较稳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