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户外运动警惕失温症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 健康科普

户外运动警惕失温症

时间: 2021-05-31 09:12

近日,在甘肃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期间,因遭遇突发恶劣天气,造成部分参赛选手伤亡。这些选手发生意外的主要原因是失温。那么,什么是失温,主要有哪些表现,需要怎么救治?

失温是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寒战、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失温症又称低体温症,是指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0℃的疾病。失温症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第一个最常见的原因是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第二个原因是处于任何一种抑制体内产热机制或增加失温速度的情况下。

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

失温症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期。

第一期(轻度失温):体温在32℃以上,35℃以下。会出现颤抖、双手麻木,无法完成复杂动作,远端肢体血管收缩,呼吸快而浅,皮肤出现“鸡皮疙瘩”等症状。有些失温者可能感觉疲劳和腹部疼痛、视物困难,出现反常的尿多。有的失温者反而有温暖的感觉,但事实上这是失温症将要发展到第二期的信号。一种测试病情是否向第二期发展的方法是病人能否使拇指和小指接触。

第二期(中度失温):体温在28℃以上,32℃以下。肌肉不协调更明显,行动更迟缓、困难,伴有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人体浅层皮肤血管继续收缩,以保持重要器官的温度。失温者面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的颜色可能变蓝,出现反常脱衣现象。这是因为身体自身调节机制失衡,原来始终收缩的周围血管扩张,导致人体出现短暂“热起来”的错觉。

第三期(重度失温):体温下降至28℃以下。肌肉颤抖通常已停止,出现说话困难、思维迟钝,暴露的皮肤变蓝,不能行走,甚至昏迷。脉搏和呼吸显著减慢,可能发生心率过快或心房纤维性颤动,最终导致心肺衰竭。

应结合核心体温和症状来判断分期,并根据情况及时处理。

应对失温要记住两点

第一,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 遭遇失温首先要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其次是根据失温的不同阶段做不同处理。因为失温跟温度、湿度、风力有关,所以失温者应该尽快进入避风、避雨的场所,并换上干燥衣物。有条件的,应做好保温措施,转运至专业医疗救治场所。

第二,分级复温,循序渐进 复温的处理要遵循分级、温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专业的施救反而可能加重对身体的损害。

1.轻度失温复温法:将失温者转移到避风、避雨的安全地带,将人体与地面隔绝开来,更换干燥衣物。不要按摩人体周围的肌肉(如手、足),以免外周低温的血液回到内脏,造成更多损伤。可以烤火取暖,或者使用加热毯和利用室温复温。建议室温保持在28℃。

2.中度及重度失温复温法:需要对躯体核心区加热复苏,可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区给予保温袋加热。如在医疗场所可用温热等渗液体冲洗腹腔。在缺少这些条件时,应尝试其他复温方法,同时尽快实施转运。现场救援主要是做好身体的包裹,用轻柔的手法通过担架转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给中重度的失温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因为大量低温血液回到循环系统,会带来低血压和体温进一步降低,增加失温者死亡风险。

另外,不要轻易放弃对于失温者的抢救。由于中重度失温对身体组织,尤其是大脑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会出现类似“假死”状态:即瞳孔放大、痛觉丧失、心率和呼吸减慢,但实际上人还活着。只有当失温者的体温接近正常,仍没有生命体征时才可宣告死亡。

远离失温预防很关键

失温是严重的急性伤害事件,死亡率高,所以预防很关键。不要长时间待在寒冷环境中,确保穿着足够保暖的衣物。衣物被雨水打湿后,要尽快换下。

参加户外越野运动的人应当提前熟悉当地天气情况,根据天气状况做好合适的衣物准备;按照要求携带各种强制安全装备;了解赛道中途补给点的设置和呼叫救援方式;携带足够的高热量食物,并根据饥饿程度及时进食;遭遇突发恶劣天气要及时躲避,及时撤离求救;不要心存侥幸,一味坚持。

一旦遭遇失温,需要及时到急诊科或烧伤科紧急处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