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王兵
中医认为,睡眠由心神所主,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化结果,这种规律一旦破坏,就会导致失眠。中医认为,引起失眠主要是内在因素所致,如体弱、忧虑、抑郁等,也与饮食有关。失眠涉及多个脏腑,如心、肝、脾、肾等,主要病变在心,与心神的安定与否有直接的关系。
心藏神,心神安定,则能正常睡眠,如心神不安,则不能入睡。不论是心经自病,或者脾病、肾病、肝病及胃病影响于心,均可导致失眠。其中由于思虑不解、劳倦过度、损伤心脾而发病的较多。心脏受损,则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不得安宁,因而不能成寐;而心血不足,与脾气受伤密不可分,脾伤则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因而心神不安。这种心血虚而引起的失眠,还可见于虚弱之人,或者产后失血、生育过多的妇女,以及形体日衰的老年人等,其关键在于心血不足,病变涉及心脾两脏。
中医认为,睡眠由心神所主,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化结果。这种规律一旦破坏,就可导致失眠。
谁偷走了女性的睡眠
女性睡不好,主要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1.激素分泌失调:女性处于经期、孕期和更年期时,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都会对睡眠造成影响。女性的月经周期会影响到睡眠,通常在月经来潮前,特别是月经期间,会特别倦怠而嗜睡,睡眠质量却不见得好。这是因为排卵使得中枢体温随着黄体酮的增加而升高,反映到脑部代谢的生理时钟,因而改变睡眠状态。
在孕期,刚开始怀孕1个月~3个月,由于体内黄体酮水平的增加使孕妇产生困倦感,夜尿次数增加,睡眠紊乱开始发生;怀孕4个月~6个月,黄体酮水平上升减缓,孕妇睡眠质量比前3个月要好,但仍比怀孕前要差。女性一旦进入更年期,失眠更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据调查,有半数左右的停经妇女受失眠的困扰。这是因为停经后体质改变,若再有焦虑症或抑郁症,就更容易睡不好。
2.感情过于细腻:女人性格往往趋于内向,情感更丰富,对情感的体验也更细腻、敏锐,所以容易多思多虑,这些都成为导致女性失眠的诱因。
调理失眠从四方面入手
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中医将失眠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见肝郁化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味;痰热内扰,用温胆汤加味。虚证若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汤加减。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心胆气虚者,用安神定志丸。心肾不交、虚阳上扰者用交泰丸。对顽固性不寐从瘀论治,遵从王清任“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之说,用血府逐瘀汤。
养血育阴安神镇静:中医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安神镇静的药物来治疗失眠。临床上常用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阴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及安神定志等方法,可随证选用。常用中草药为珍珠母、百合、酸枣仁、夜交藤、煅龙牡等。
精神调治舒畅情志:还应随证采用精神调治的方法,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对因情志不舒或紧张而造成的失眠,精神治疗更有其特殊的功效。
针灸疗法宁心安神:中医治疗失眠所选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四神聪、三阴交、安眠、足三里、后溪等。四神聪镇静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三阴交健脾益气,柔肝益阴,可使脾气和、开气疏泄、心肾交通,心气安而不寐除;心脾亏损配心俞、脾俞;心肾不交配心俞、肾俞、太溪;脾胃不和配足三里;痰热内扰配内关、丰隆。此外,还可以采用耳针、梅花针、灸法、推拿等法。
睡眠时间要顺应四季变化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物钟应当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健康的睡眠,不仅有赖于正常的作息规律,而且还要顺应四季变化,适应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
春季和夏季应晚卧早起,秋季应早卧早起,冬季应早卧晚起。最好在日出前起床,不宜太晚。正常人睡眠时间一般在每天8小时左右。体弱多病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一般来说,春、夏季节每天需要睡5小时~7小时,秋季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在7小时~8小时,而冬季则每天需睡8小时~9小时。
对于工作繁忙的都市人来说,应该尽量使睡眠时间规律。无论是晚睡型的人,还是早睡型的人,都应该找准自己的生物钟,提高睡眠的效率。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子(晚11时到第二天晨1时)、午(白天11时~13时)两个时辰是每天温差变化最大的时间,此时人体需要适当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