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王慧 李雪 曹庆久 刘琦
最近,很多人被《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中,李焕英对孩子养育中的爱和智慧所感动。尤其是那句“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让不少观众泪目。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恨铁不成钢,总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的父母。这类父母给予孩子的往往是压迫感十足、喘不过气的爱。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家庭里的爱多一些轻松,少一些伤害呢?
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电影中的贾晓玲从小就体形肥胖,时不时磨破衣服、裤子,可她并没有因此自卑,这和妈妈的接纳有很大关系。妈妈看见女儿新衣服上的大破洞,并没有责怪或限制她活动,而是一边和孩子对着衣服的破洞开玩笑,一边练习着缝制卡通补丁,在欢乐的嬉笑和漂亮的补丁中,帮助女儿完成了自我接纳。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提到,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我们成为自己。而贾晓玲正是在妈妈的接纳和爱中长大。她虽然没有功利意义上的优秀,却有生命意义上的丰盈。她有着自己热爱的表演专业,也用自己的生命力影响和帮助了身边的叛逆青年。尽管贾晓玲18岁就和妈妈天人相隔,但妈妈在她心里种下的信任、勇敢、爱和智慧,让她有足够的力量抵御日后人生中遇到的风浪。
小贴士:当孩子和父母的期待不一致时,家长不能强求孩子要按照自己的期待成长,要接纳孩子的独特性和不完美,就像接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同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会探索世界,要相信孩子的世界有宝藏。孩子的自信并非与生俱来,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才能让孩子获得自信。
用正确的方式传递爱
电影中,妈妈一句“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说出万千父母对子女爱的初衷的同时,也将贾晓玲内心觉得“我不是妈妈的好孩子”的内疚和不甘融化到潸然泪下。
但在我们遇到的一些家庭治疗案例中,很多孩子会说感受不到这份初衷。有时是父母没有表达,有时是表达了但没有践行,还可能是没有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传达这份爱。爱若没被感受到,就失去了爱的意义。我们需要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传递家庭中的爱。
电影中,妈妈为孩子送肉包子,自己却为了省车票钱,在凛冽的寒风里冒着大雪走回家。我们被妈妈这份无私感动的同时,也不禁会心疼贾晓玲,担心同样爱妈妈的她在接受这份爱的同时会有自责,担心她没机会回报自己对妈妈的爱后会心生更大的遗憾,尽管这绝不是妈妈的本意。
在很多的家庭治疗案例中,不少孩子的诉求是希望看到父母快乐,希望父母的爱里少一些苦涩。比如为了培养孩子学习而放弃工作的家长,为了孩子维持表面婚姻的父母……当孩子看见父母的笑脸和幸福的时候,会由衷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
为什么爱有时让我们内疚?可能是因为这份爱里有太多的牺牲。虽然牺牲是父爱和母爱的本能,但若一味地牺牲或以失去自我为代价,这份爱会变得沉重。
小贴士:当孩子对于大人抱有歉疚之感,大人应思考如何让孩子知道并相信父母严格要求背后的良苦用心。要用正确的方式传递爱。爱孩子的同时也要爱自己!教会孩子爱要懂得付出,但不要牺牲。
父母应该学会爱自己
在临床咨询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情绪平复后会觉察到自己发脾气多半不是在生孩子的气,而是生自己的气;发现生气背后是对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愤怒,为自己的不能掌控而惶恐;发脾气有时是在掩饰自己的无助。可是,父母如果不能觉察自己的情绪,就难以理解和接纳自己,真正地接纳孩子更是难上加难。缓解不良情绪,可以试试以下3个方法。
方法1:日常练习觉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每日安排出10分钟的时间独处,问自己3个问题“我现在身体感觉怎么样?”“我现在的情绪感受是什么?”“我现在脑子里的想法是什么?”比如,针对发脾气,可以尝试从感受-需要/期待两个层面自我梳理。当想起冲孩子吼的时候,感觉到了伤心和沮丧(感受),因为本来希望……此时,最好放松一下,带着感受和需要一起做深呼吸,帮助情绪逐渐舒缓。
方法2:找出自己的能量加油站:思考“当我做什么(如聊天、运动、听音乐等)的时候,我的感受是好的(如轻松、快乐、开心、积极等)”。每日至少安排1项~2项可以提升正能量的活动,帮助自己逐渐恢复心理能量。
方法3:夫妻之间要保证有效的沟通。比如,轮流说各自的近况和感受;轮流表扬、感激彼此的3个方面;表达对彼此的1个需要和期待。养育孩子需要父母的合作。家庭治疗时,经常可以见到焦虑的妈妈,而焦虑的妈妈背后经常是情感缺位的爸爸。
小贴士:希望第一次为人父母或子女的我们,学会觉察自己的感受。我们除了是父母,还是自己,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真正爱孩子。同时,在与孩子相处时要多一些理解和学习,这样可以让爱少一些误解和压力。要知道,家庭关系是互动出来的,只有通过沟通和学习,家庭里的爱才会逐渐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