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营养科主任 顾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分餐一再成为公众热议的关键词。恰逢元旦佳节,很多人开始心里打鼓:分餐还能保持住一家团圆、喜气洋洋的氛围吗?
“分分合合看场合”
围桌聚餐、同盘而食的进餐形式,称为合餐制。据说是由于椅子的普及,大家有了一起围着桌子吃饭的条件,后来就慢慢发展成为今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菜也是大家从一个盘子里夹”的情况。
分餐制,即分盘而食,人各一份,独立用餐,自主选择。此前是西方人较多采用的进餐形式。
那到底分餐好还是合餐好?有人说,这简单!“分分合合看场合”。
多起因家庭聚餐或外出聚餐导致的聚集性疫情,让我们看到大家普遍习惯的合餐制,正在为病毒传播提供机会和渠道,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疫情蔓延的推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甲肝、戊肝、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伤寒、肺结核……各种引发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细菌和病毒,都非常容易通过唾液、食物和餐具进行传播。
而分餐制,代表了新时代一种更时尚的健康生活方式。特别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分餐制确实是讲究卫生、预防疾病、合乎文明道德的一项重要举措。
所以即便元旦到了,还是主张分餐:在家就餐时,根据家庭成员身体活动和强度并结合个人口味,定餐定量,营养合理,搭配均衡,实行分餐制。在外就餐更应主动分餐,推行“光盘行动”,如有剩余饭菜,打包带走。
公筷公勺,“过渡”一下
改变就餐方式,实际上就是改变人们的行为。实行分餐制,并不只是人们生活习惯的简单转换,还受到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在我国全面推行分餐制,无疑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2020年4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推广分餐制的难点,60.2%的受访者指出合餐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国人合餐的习惯已有千年历史,不得不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这是实行分餐制面临的最大阻力和困难。
另外,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佳,如果机械地将每道中国菜都分成小份,必然会破坏意境和美感,比如整鸡整鱼的做菜方式就不适合分餐。特别是一家人在家就餐,实行分餐就难上加难。
如果真的难以实现分餐,那就尽量使用公筷公勺。相对来说,使用公筷公勺成本更低,操作起来也更简单。在家吃饭,建议用公筷公勺“过渡”一下。
使用公筷公勺选取各自想吃的食物,这个小小的环节体现了分餐制的本质。跟我们平常吃饭相比,只不过多了一个公筷夹菜、用公勺舀汤的步骤。
分餐,分享健康不分爱
家庭用餐直接实行分餐制,推行起来不容易,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受传统文化影响,认为分餐没有人情味了。“你吃你的,我吃我的,不像一家人”。甚至有一些老人认为,用公筷见外,显得“生分”,有的甚至还认为是子女嫌弃自己。一大桌子人,杯来箸往,相互夹菜,才显得亲近,也更有气氛。有的年轻人自己生活挺讲究的,一看亲朋好友都在,这时候提出分餐,怕惹人不高兴。
大家一定要先从观念上拐过这道弯来:分餐并不意味着“生分”。正所谓,分餐,分享健康不分爱。它能为所有家庭成员的健康都加上一重保障。
践行分餐制与使用公筷公勺,不仅是就餐礼仪的改变,更是社会观念的更新与进步。这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及卫生安全息息相关。
非典时期,广州就开始大力推行分餐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大大方方分餐、自自然然养成分餐习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分餐而食,既健康卫生又文明有礼,大可放下思想包袱,理直气壮。对大家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才是最深的“人情”。
如果真因为就餐时没有实行分餐制度而感染了病毒,传播了疾病,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而言,都是极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