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检验科 赵倩
目前新冠病毒感染检测两大主力军分别为特异性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是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金标准”,也是判断受检者体内有无新冠病毒的直接证据。现阶段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荧光定量PCR,简单来说,该方法就是用含有新冠病毒特有基因信息的探针去患者采集的鼻咽拭子标本里寻找相应的序列。能够找到,代表检测阳性;没有找到,检测为阴性。
新冠病毒抗体检测,顾名思义,就是用于检测人血清、血浆和静脉全血样本中新冠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是判断受检者有无感染新冠病毒的间接证据。抗体检测以其操作便捷、检测迅速被关注,通常作为核酸诊断的补充手段。新冠肺炎发病3~5天后,血清特异性抗体逐渐产生。首先出现的是免疫球蛋白IgM抗体,约在5~7天产生;然后出现IgG抗体,约在10~15天产生。通常情况下,IgM抗体产生早,一经感染,快速产生,维持时间短,消失快,血液中检测阳性可作为早期感染的指标。IgG抗体产生晚,维持时间长,消失慢,血液中检测阳性可作为感染和既往感染的指标。
核酸检测具有早期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特点,但其局限性在于:①采样不当、标本保存不当、采用不同类型的标本以及使用不同厂家试剂都可能造成核酸检测结果“假阴性”而出现漏诊。②检测耗时较长。
抗体检测采样相对更便捷,样本更稳定。操作简单快捷,尤其是胶体金法,通俗一点说,一滴血15分钟,用肉眼就能够观察到判断的检测结果。
但抗体检测也有其局限性:①在新冠病毒感染早期,人体内可能还没有产生抗体,抗体检测存在窗口期。②检测试剂盒灵敏度不同也会出现假阴性结果。③抗体检测可能会因为标本中存在干扰物质,如类风湿因子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假阳性结果。这也是血清学方法一直存在的“老大难”问题。
与特异性抗体血清学检测相比,核酸检测能够检测到处于窗口期的患者,及早发现感染者。当核酸检测阴性时,将IgM和IgG抗体检测增加进去,可以弥补核酸检测容易造成漏诊的不足。一个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确保不错;一个用于疾病的初筛,确保不漏。因此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建议二者联合检测,综合判读,提高病毒携带者的阳性检出率,减少社会传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