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染性强、起病急、病程短、病死率高,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位列甲类传染病之首。
急起高热 病情迅猛
按照临床表现、病变累及的部位,鼠疫可分为腺型、败血型、肺型、眼型、肠型、皮肤型、脑膜炎型等,以腺鼠疫、肺鼠疫最为典型、常见。
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多为2~3天。典型表现是发病急剧,体温突然升高达39~41℃,头痛剧烈,时有呕吐、头晕、呼吸急促症状,加之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很快呈现极度虚弱状态。重症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昏睡、狂躁不安,颜面潮红或苍白、有重病感,眼睑结膜充血,即所谓的“鼠疫颜貌”。
各型鼠疫若未及时治疗均可导致死亡,但患者经治疗痊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其中,败血症型鼠疫病情进展异常迅猛,常于1~3天内致死,皮肤广泛出血、瘀斑、坏死,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自从对鼠疫有特效的链霉素等抗生素应用后,结合快诊技术,当前已实现了早诊断、早针对性治疗,鼠疫的病死率可降至1%左右。但在此之前,人类经历了最悲惨的防疫史。
历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
鼠疫在人类历史上曾造成三次世界性大流行,夺走了全球数亿人的生命。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始于公元6世纪的汝斯丁王朝时期,故被称为“汝斯丁瘟疫”。
当时被称为“热病”的鼠疫发源于中东、地中海附近,遍及欧洲及非洲北部等地,前后共造成约1亿人死亡,最为严重的东罗马帝国,人口减少了一半。
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始于公元14世纪,以肺型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居多,患者尸体呈紫黑色,当时被人们称为“黑死病”。
此次鼠疫席卷欧洲、中东、北非等地,绵延数百年,造成超过7500万人死亡,欧洲约2500万人死亡,相当于当时三分之一的欧洲总人口。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我国云南边境一带,后传至广州、香港等地,又随远洋货轮传播到世界各地。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鼠疫大流行共席卷32个国家,造成约1500万人死亡,直到1945年后才逐渐结束。
老鼠并非唯一感染动物
该传染病虽然名为“鼠疫”,其元凶病原鼠疫耶尔森菌在鼠类、旱獭(俗称“土拨鼠”)等啮齿动物中最为常见,但很多动物,如狐狸、狼、猞猁、鼬等野生食肉类动物,黄羊、马鹿等野生偶蹄类动物,犬、猫、绵羊等宠物家畜都可能感染鼠疫。通过其媒介跳蚤叮咬传播,鼠疫菌在自然环境的动物群落内形成生态循环,得以长期保存于自然疫源地中。
只有当人进入看似“岁月静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被跳蚤叮咬,或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时,才会被感染发病。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当其演变为肺鼠疫后可通过飞沫传播,极易造成大流行,波及地区远远超出鼠疫疫源地范围。
疫源地 敬而远之为妙
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卫生防疫体系的发展,曾经猖獗的鼠疫如今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鼠疫菌依然蛰伏在刚果、马达加斯加、秘鲁,以及我国新疆、内蒙古等自然疫源地中。对此,我们时刻不能放松警惕。首先,敬而远之,尽量避免去动物鼠疫活跃的自然疫源地旅游、工作。其次,对旱獭等野生动物做到不接触、不猎捕、不贩卖、不食用。
国际卫生条例及国家传染病防治法指出,卫生检疫部门要加强对来自疫源地区的船只、车辆、飞机等进行严格排查,做好患者隔离、收治以及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控部门在灭鼠、灭蚤工作的基础上也会进行严密的疫情监测。
“三要”“三不”保平安
对于公众而言,若处于鼠疫疫源地及其附近地区,需注意“三要”“三不”。
“三要”:①发现病死动物要报告;②发现鼠疫患者或疑似病人要报告;③发现原因不明的突然病死病例要报告。
“三不”:①不接触、煮食病死动物;②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③不到鼠疫患者或疑似患者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
只要始终保持对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警惕和距离,严格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强对鼠、蚤、菌的科学、合理监控,我们就能实现与鼠疫的 “和平共处”和“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