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 陈伟
前段时间,湖南某企业将标识为蛋白固体饮料的奶粉当作特殊医学婴儿氨基酸配方粉销售给存在牛奶过敏体质的患儿,致使患儿发育不良,甚至导致某些疾病表现,这引发了很多家长的担忧。
此次事件中所提到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属于我国2016年新食品安全法中明确针对疾病人群的营养食品。虽然都属于食品,但是更像食品中的“特种兵”,需要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才能得到安全、有效地应用,需要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进行注册才能得以销售。而普通食品即便是蛋白固体饮料,其生产、标识、销售等存在极大不同。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安全,应该擦亮眼睛识别两者差别,严防“李鬼”取代了“李逵”。
目前市面上的商品种类繁多,有些是配方、生产工艺等控制严格,适合特定人群食用的特医食品,而有些则仅仅是普通食品。家长们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虚假广告或虚假宣传所误导,给孩子选择了错误的产品。那么如何才能挑选出真正的特医食品呢?其实,识别真假特医食品并不难,这些秘密就隐藏在产品的外包装上,在购买时稍加留意,即可避开“陷阱”。下面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特医食品的“身份证”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特医食品?特医食品的全称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针对患有特殊紊乱、疾病或医疗状况等特殊医学状况人群的营养需求,而设计制成的粉状或液态配方食品。根据年龄段,特医食品又分为适用于0月龄至12月龄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和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通常情况下,婴幼儿食用普通的婴儿配方奶粉即可,如果宝宝有乳糖不耐受、蛋白过敏等症状,就需要选择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需要注意的是,特医食品需要在医生和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并严格遵循说明书中的使用方法。请不要自行购买。
我国对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管理有着完整且完善的规定。只有符合严格标准并完成注册的产品才能够被称作“特医食品”,并且获得相关标识。如果在一个产品的包装上看到以下标识,则证明该产品是真正的特医食品,您可放心购买。
一、产品名称。特医食品有统一的通用名称,如×××特殊医学用途全营养配方食品(粉)、×××特殊医学用途婴儿无乳糖配方食品(粉)、×××特殊医学用途婴儿氨基酸配方食品(粉)等带有“特殊医学用途”字样的名称。要谨防有些企业打着擦边球,用“符合特殊医学用途”的配方食品来替代真正的特医食品。
二、产品注册号。注册号的格式为“国食注字TY+8位数字”。更加保险的方法是,您可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的“服务”板块中的“特殊食品信息查询”中查询已获批的注册产品信息。如果您遇到号称有“预防过敏”、“预防腹泻”、“补充营养”等功效的产品,但却没有标注产品注册号或者查询不到相关信息,那么建议您还是不要购买了。
关注产品类别
特医食品是食品吗?实际上,特医食品也是食品的一种,它在《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中。婴儿配方粉(即我们通常说的“奶粉”)也属于食品。但是对于不同产品类别的食品,我国有着不同的标准。
普通食品的营养价值及其作用是远远无法与特医食品及婴儿配方粉相比的。一些产品的名称或是包装看起来非常具有迷惑性,但是只要留心产品类别,如果发现了“蛋白固体饮料”、“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字眼,则证明这种产品实际上是饮料,是普通食品,根本不是特医食品。而特医食品会依据我国的法规,清晰地标注产品类别及适用人群,家长们可以参考表1中常见的适用于婴幼儿的特医食品的产品类别。
读懂营养成分表
食品的外包装上都会有营养成分表。这里面的信息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真假特医食品和真假婴儿配方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中对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素的含量有明确的规定,可以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
家长们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可以将产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和表2中的标准进行对比,尤其是“蛋白质”这项营养素的含量是否达到了相关标准。任何营养素不达标的产品,都不适合给孩子食用。需要注意的是,该标准的单位是“每100kJ”,在查看营养成分表时,有时还需要进行单位的换算。
相信在阅读过这篇文章之后,各位家长已经具备了鉴别特医食品和普通食品的能力。今后在选购产品的时候,不管有多少人推荐,谁来宣传,家长们都应该亲自鉴别产品是否正规,关注以上提及的几点,用自己的知识,保护孩子的健康,千万不要被诱导性信息迷惑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