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经期出血要警惕子宫内膜癌

健康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 健康科普

非经期出血要警惕子宫内膜癌

时间: 2020-04-26 09:19

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科教授 张瑜

 

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子宫内膜癌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我国发病率为63.4/10万,死亡率21.8/10万。由于现代生活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还出现了发病年轻化的趋势。什么样的女性容易患上子宫内膜癌?怎样做能让子宫内膜癌远离我们?希望本篇文章对您能有所帮助。

子宫内膜癌有五大高危因素

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

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三联征。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厚。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降低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包括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控制血糖和控制血压,预防代谢综合征等。

生育年龄女性长期无排卵

生育年龄女性长期无排卵,缺少孕激素的对抗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癌。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女性平时月经周期延长到45天~60天,甚至90天以上。有的患者不用药就不来月经,她们更容易患子宫内膜癌,且发病年龄早。

绝经晚

绝经晚的妇女更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癌,如果绝经年龄≥55岁,子宫内膜长期在雌激素作用下过度增生,进而容易发生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所以不是绝经越晚越好。更年期女性不要用成分不明的补品来保养卵巢,以防不良商家为了美容效果在其中添加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增生。

长期口服他莫昔芬

乳腺癌患者长期口服他莫昔芬,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为8.8%以内。其发病率为一般绝经妇女的1.7倍~7倍。此类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查子宫内膜,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遗传因素

有5%左右的子宫内膜癌是遗传性子宫内膜癌。这类患者的特点是发病年龄要比其他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平均年龄要小10岁~20岁。

做到五点远离子宫内膜癌

异常子宫出血及时就诊

女性有异常子宫出血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年龄50岁以上或绝经后,最近6个月内有异常出血症状的女性要进行子宫内膜癌的筛查。约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会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最常发生在绝经后。所以,绝经后出血、围绝经期不规则出血、不孕症伴随月经不调等患者应高度警惕,应首先排除子宫内膜癌。

没有症状也要定期体检

没有症状的女性也要定期到妇科检查,推荐所有年龄≥50岁的妇女接受每年一次的子宫内膜癌筛查;年龄<50岁,但符合以下条件其中之一可在医生判断下选择性接受子宫内膜癌的筛查。

筛查条件:异常子宫出血,尤其是绝经后阴道流血。35岁以上具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高危因素或有恶性肿瘤病史或家族史(尤其是乳腺癌、结直肠癌、女性生殖肿瘤)的女性。曾进行或正在进行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或为治疗其他疾病服用或正在服用米非司酮、他莫昔芬的女性。>30岁且肥胖(BMI≥28)的女性,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女性。有排卵障碍的(PCOS、不孕等)。

长期月经不调要就诊

女性出现长期月经不调要及时就诊。目前有多种有效的方法可以调整月经,包括口服短效避孕药,孕激素后半周期治疗,帮助月经规律来潮,控制月经周期在45天之内就有比较好的保护子宫内膜的作用。不愿口服药物又没有生育要求的,还可以上缓释药物避孕环(曼月乐),也能保护子宫内膜。

激素治疗遵医嘱

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可以用激素替代治疗来缓解症状,但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子宫内膜癌风险的女性一定要遵医嘱来补充雌激素和孕激素。不正规的激素替代治疗,如只是单纯地补充雌激素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遗传高风险人群应行基因检测

如果女性在直系亲属或家族中有子宫内膜癌、卵巢癌、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或结直肠癌的患者,建议患者首先进行基因检测。如果确诊为林奇综合征,那么这些患者的女性亲属也是林奇综合征的易感人群,可以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包括早生育,密切观察,规律药物治疗等,必要时可行预防性的子宫、卵巢切除,来减少子宫内膜癌发生的风险。

总之,子宫内膜癌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降低患病风险。建议女性朋友平时规律体检,有症状早就诊,这样能及时发现癌前病变或者早期的子宫内膜癌。早期患者在给予适当的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不影响生命。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患者经过治疗后,能正常生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