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往来,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早在1963年,在国民经济和卫生事业还处于非常艰苦阶段的情况下,我国就向非洲派出了第一支医疗队,迄今已有48年的历史了。1971年,受卫生部委托,我省开始承担国家援苏丹医疗队的派遣任务,时至今日,我省援外医疗工作已走过了整整40个春秋。
长期以来,援外医疗队员们发扬救死扶伤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医生形象,圆满地完成了国家赋予的特殊外交任务,为增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 服务大局,不辱使命,积极承担国家援外医疗任务
援外医疗工作是医疗卫生领域贯彻执行我国外交政策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国整体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从国家外交大局出发,积极承担国家援外医疗任务,先后向苏丹、瓦努阿图和马拉维等国家选派了援外医疗队。
援苏丹医疗队是我省承派最早、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支医疗队。首批援苏丹医疗队20人于1971年4月派出,工作地点为布鲁克医院。40年来,我省累计向苏丹派遣了29批医疗队,775人次。医疗队先后在恩图曼的布鲁克医院、南方自治区首府朱巴医院、上尼罗省省医院、马拉卡尔医院、库来马医院、阿威尔医院、羚羊省省医院、瓦屋医院、喀土穆市内的依卜拉辛·马利克医院、恩图曼友谊医院、阿布欧舍医院工作。各批人数不等,工作地点不尽相同。1972年在外人数多达59人,分布在5个医疗点。目前在苏丹工作的医疗队为我省于2009年8月派出的第29批医疗队,共36人,工作地点有两处:一处是位于首都的恩图曼友谊医院,另一处是位于偏远乡村的阿布欧舍医院。
2001年4月,我省承担了援瓦努阿图医疗队选派任务。10年来,已向瓦派遣5批医疗队,37人次。第5批由内、外、妇、儿和口腔专业组成的7名队员在桑托岛从事援外医疗工作。
2007年12月28日,我国与马拉维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根据国家外交整体部署和卫生部安排,我省积极承担了国家援马拉维医疗任务。这是 我国与马拉维正式建交后派遣的首支医疗队。在时间紧、任务急、要求高的情况下,我省在较短时间内组建了人员层次较高的援马先遣医疗小组。2008年6月30日,在两国建交仅半年之后,先遣医疗小组7人就抵达马拉维首都利隆圭,成为我国对马最早开展的合作项目。先遣小组由队长、翻译和内、外、妇、儿、麻等5个专业7名队员组成,多数人有援外医疗经历。2008年7月,我国与马拉维签订了医疗服务议定书,按照两国协议,2009年3月13日,首批援马拉维医疗队12名后续队员到达马拉维。目前,中国首批援马拉维医疗队员共有17人,其中,首都利隆圭医疗点8人,姆祖祖医疗点9人。
除此之外,我省还向厄瓜多尔、喀麦隆、刚果(金)等国家选派了援外医疗队员。
二、克服困难,扎实推进,援外医疗工作成效显著
苏丹是世界上著名的“火炉国”,也是恶性疟疾高发区,生活环境恶劣,工作条件简陋。面对艰苦的环境和动荡的政局,40年来,援外医疗工作从未间断。一批又一批的医疗队,克服了在国内难以想象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巨大困难,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援外医疗工作促进了受援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增进了我国与受援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外交和对外经贸工作,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了我国良好的形象。
(一)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促进了受援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我省援外医疗队员牢记祖国的重托,发扬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安危,视病人为亲人,尽一切可能为受援国人民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抢救治愈了大量患者,缓解了当地人民缺医少药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累计接诊病人达775.33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4.47万,完成各类手术15.57万。援马拉维医疗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0年度,门诊量达11,807人次,收治住院患者6,324人次,抢救危重病人434 例,手术5,072例,培训马方人员249人次。打开了援外医疗工作新局面,树立了中国医生的良好形象。
苏丹经济落后,卫生资源短缺。在药品匮乏、器械简陋、配套设施极不健全的条件下,我省援苏丹医疗队员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创造了苏丹医学史上无数个“第一”,充分展示了中国医生精湛的医术。1977年1月,第7批援苏丹医疗队阿布欧舍医疗点的外科专家候立业在其他医师的协助下,成功地实施了2例二尖瓣分离手术,填补了苏丹医学史上的空白。几年后,外科专家秦志端又在这里完成了3例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术。要知道,阿布欧舍医院的手术室和病房是用半个世纪前英国军队的养马棚稍加改造而成的,手术台锈迹斑斑,手术器械不全,医疗队员就是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了较为尖端的心脏手术,在苏丹医疗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1989年5月,心脏外科专家组成员黄庆恒、曹克宏、叶平安,在喀土穆人民医院,合作完成了一例难度大、风险高的体外循环直视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由于准备充分,操作细致,手术非常成功。在场的苏丹政府官员、医院院长及医务人员,对中国医生拍手叫好,赞不绝口。苏丹广播电台及多家报纸做了专门报道,我驻苏丹大使惠震和夫人特意在大使馆设宴招待了专家组成员。1989年12月,第19批援苏丹医疗队的郭绒霞医师,在阿布欧舍医院为一位65岁且失明30多年的老人,成功地进行了角膜移植手术。这在苏丹眼科医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苏丹电台、电视台及武装部队报纷纷做了报道。惠震大使及其他官员专门驱车来到阿布欧舍医院,看望和慰问了全体医疗队员,对郭绒霞进行了表彰和鼓励,并与大家一起共进午餐。第26批援苏丹医疗队外科专家王涛、张长明等人,在缺乏必要的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情况下,成功地为一名苏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手术,最终使这位患者恢复了健康。应用这种先进手术进行治疗,在苏丹历史上尚属首次,在整个苏丹医疗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中国医疗队因此赢得苏丹医疗界的广泛好评和赞扬。苏丹电视台做了专门的采访和报道,媒体评论说,中国医疗队技术高超,精益求精,是苏丹医学界学习的榜样,“中国医生真棒”!
援苏丹医疗队各专业不乏精兵强将,专家们创造的无数第一,令苏丹同行折服。第22批医疗队骨科专家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成功地完成了断指再植术、正中神经束膜吻合术、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等。第28批医疗队颌面外科专家为2名下颌骨肿瘤患者实施了下颌骨肿瘤切除、肋骨移植——下颌骨成形术,填补了医院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妇产科专家成功实施的“足月妊娠剖腹产并巨大子宫肌瘤摘除术”,属高风险、高难度手术病例;口腔科专家完成的“上颚部巨大混合瘤摘除术”获得成功;耳鼻喉科专家开展了“经 Fisch I型切口行右侧咽旁间隙巨大肿瘤切除术”、“喉裂开左侧杓状软骨切除声带外展术”两项重大手术,均为苏丹国内首例;内科专家还和检验师合作,改进新的检测方法,提高了马拉热的诊断率,缩短了确诊时间,并且制订了一系列详细治疗方案,使表现各异、症状复杂的马拉热病人得到了及时、正确的治疗。
在马拉维,医疗队员以精湛的技术,开创了援外医疗工作的新局面。先遣医疗小组外科专家贾宗良,在不具备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的情况下,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技能,成功切除一例罕见的巨大甲状腺肿瘤(12x13x14cm3),受到联合国专家的高度评价。队员们在姆祖祖中心医院开展的无张力疝修补术、脾切除加门奇静脉断流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儿童股骨头坏死减压植骨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等均为该院的创新手术。内科和儿科开展的骨髓穿刺检查也为姆祖祖院弥补了空白。在云集了各国医疗专家的首都利隆圭卡姆祖中央医院,队员们也毫不示弱,外科专家鲁琪承担着马拉维全国重大、疑难病人的诊治工作,同时负责20多所地区医院的急诊和会诊;内科专家开展的骨髓活检、胸膜活检等项目成为医院的创新;放射专家协助中央医院制定和完善了科室5年规划,并参与科室的业务管理工作,还负责马方出国人员体检的放射审核工作。
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在援外医疗工作中,我省医疗队员在创造性的开展自身业务的同时,加大了对当地医护人员培训、带教的力度。他们同当地医务人员一起查房、讨论病例、同台手术,临床传、帮、带,举办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全面提高了当地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苏丹阿布欧舍医院的医护人员医疗知识较差、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医疗工作的开展。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医疗队组织阿布欧舍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因人施教,进行手把手地培训和现场演示。经过耐心细致的培训和带教,当地医护人员的基本医疗知识和操作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当地医院的技术骨干。
(二)以无私奉献精神,增进了我国与受援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我省援外医疗队广泛开展医疗服务。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群众,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都能够亲身体验到援外医疗人员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水平,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敬业精神和战胜困难的毅力,加深了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苏丹是疟疾的高发区,很多队员都屡次感染疟疾。除此之外,肝炎、肺结核、黄热病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怪病”时常流行,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可能。但医疗队员们从不畏惧,在加强自我防护的同时,积极开展诊疗活动,认真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毫不动摇地履行自己的职责。2007年8月,苏丹裂谷热流行,仅在一个月中就发病228例,死亡84人。阿布欧舍医院所在地属于疫区,院长曾担心队员们撤离,而队员们一致表示:只要我们不接到疏散的命令,就不会离开这里!尽管严重疫情也让队员们感到忧虑,但在苏丹人民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仍坚守岗位,帮助当地人民战胜疫情。队员们不顾个人安危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苏丹人民。
裂谷热吓不走中国医疗队,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没让医疗队撤出阿布欧舍。自1974年以来,医疗队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一待就将近40年。阿布欧舍这个在普通的苏丹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镇,因为中国医疗队的到来而声名远扬;也因方圆百里慕名就医者的到来而热闹非凡。这座长期见证中苏友谊的医院家喻户晓,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中国医院”。1995年按照中马两国协议,援苏丹医疗队要整体迁至我国援建的恩图曼友谊医院工作。医疗队的撤离对于一起相处20多年的阿布欧舍地区的群众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医疗队长期以来,在苏丹人民心中树起的友谊丰碑是无法搬走的。大家都明白,没有中国医生阿布欧舍医院肯定瘫痪。因此,当地群众采用游行、上访等各种方式给苏丹政府施压,要求中国医疗队继续留在阿布欧舍工作。鉴于苏丹政府的请求,最终给阿布欧舍留下了一支医疗分队。
马拉维是艾滋病的高发区,成人中有超过10%的人感染艾滋病,加之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差、技术人员匮乏,医疗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医疗队专家们经常遇到手术中手指被缝针扎破、病人的血迹飞溅到颜面的情况,但是他们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做完手术。妇产科主任医师李晓燕,尽管参加过援苏丹医疗工作,但这种情况对她来讲仍是新的考验。每当遇到扎破手等情况,都要经历“漫长”的艾滋病“窗口期”的煎熬,然而,她并非一次受伤。面对如此高危的医疗环境,她冒着危险开展了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等难度较大的手术,有些病人慕名从坦桑尼亚等邻国前来手术。临回国之前,医院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再三挽留她,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使她做出了再次延期工作的决定,赢得了当地医生和患者的尊敬和赞誉。
2009年8月26日,是第29批援苏丹医疗队员到达阿布欧舍的第一天。经过20多小时的长途旅行,大家已疲惫不堪。当天夜里4点钟,和衣而卧的队员们被当地人叫醒。这是一例急诊产科伴疟疾高烧病人,情况十分危急。在化验结果迟迟未出、药械不全及胎儿难产的情况下,妇产科医师邱洪涛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紧急实施了剖宫产手术。术后的新生儿全身青紫,需要立即用气管导管疏导,但没有备用气管导管。麻醉科医师吴献伟不容分说,献上了他的“非洲第一吻”——给新生儿做人工呼吸。最终,母子平安。后来,这个孩子被父母命名为“扫大高”,即阿拉伯语“友谊”的意思,“非洲第一吻”在当地传为佳话。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苏友谊的开拓者苏丹前总统尼迈里身患多种疾病,在美国诊病疗养效果很不理想。在苏方恳请下,医疗队成立专家组,制定出详尽的诊疗方案。经一个疗程针灸、推拿、拔罐的传统中医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前总统对中医的神奇疗效赞叹不已,之后还邀请医疗队员到他的家乡东古拉参观游览。在与第26批医疗队队长张争昌合影时,前总统移开凳子间的茶几,说:“中国和苏丹的友谊是不允许任何东西挡在中间的。”这在苏丹上层影响非常广泛,极大地提高了医疗队的声誉。
(三)广泛开展医疗服务,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外交事业和对外经贸工作的开展
卫生援外工作是国家“大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了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合作8个方面政策措施,其中,卫生援外工作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多年来,我援外医疗队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工作,加深了我国和受援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受援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坚定地支持我国政府的立场,拓展了我国的外交空间,为我国外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疗队在做好对受援国人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坚持为我外交人员、驻外中资机构和华人华侨提供医疗服务。长期以来,医疗队坚持为我使馆外交人员、中资单位人员免费体检,诊治疾病、开展医疗咨询、举办医疗知识讲座。为了应对我同胞和医疗队员可能遇到的传染病暴发和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医疗队成立了由相关专家组成的应急医疗小组,成为我在苏丹工作同胞的健康保护中心,确保了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治。
2005年2月,我驻苏建馆组一名工程师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猝死长达40分钟以上。在这万分紧要关头,医疗队全体队员通力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全力抢救,队员们最终在死亡线上成功地挽救了这位同胞的生命。
2010年初,我驻马拉维医疗队成功抢救安徽外经建设集团一名重症脑型疟疾工人、为上海建工一名重伤职工成功实施手术,在患者、中资机构、当地华人心中留下很好的印象。两家中资机构专门写信感谢医疗队,我驻马拉维使馆经商处专门撰文以“援马拉维医疗队妙手仁心,广受赞誉”为题表扬医疗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四)以光辉的业绩,赢得了受援国人民的尊重和国家卫生部的表彰嘉奖
40年来,我省援外医疗队员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评价和崇高的荣誉,苏丹政府和人民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医疗队员的感激之情。我援苏丹医疗队曾多次受特邀参加了苏丹总统在阿拉伯国家斋月第15天时举办的盛大节日聚会。会后,苏丹外交部长还要求会见医疗队队长,并进行了友好的会谈,部长对医疗队在苏丹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阿布欧舍医院院长按当地人招待尊贵客人的风俗给医疗队送来活羊——他们把中国医疗队称之为“真主给苏丹人民派来的白衣天使”,和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我省援外医疗工作,得到了卫生部的肯定,多次受到国家的表彰和奖励。在历次的卫生部援外医疗工作表彰会议中,陕西省均有医疗队和队员获得表彰:
1988年庆祝我国援外医疗工作25周年的表彰大会上,我省派出的第16批援苏丹医疗队被评为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队员杨邦俊被评为先进个人,陕西省卫生厅被评为先进管理单位,外事处处长王长林同志被评为先进管理工作者;
1993年的30周年表彰大会上,我省派出的第19批援苏丹医疗队被评为先进集体,队员黄庆恒、郭绒霞、王来璋被评为先进个人;
1998年的35周年表彰大会上,我省派出的队员刘文超、田莲珍、王金堂被评为先进个人;
2003年的40周年的表彰大会上,我省派出的队员宋晓彬、梁志文被评为先进个人;
2008年的45周年的表彰大会上,我省派出的第26批援苏丹医疗队和陕西省卫生厅均被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第27批队员崔晓岗、武昌学、王宁宁获得先进个人称号。
2010年8月,在商务部为纪念新中国援外工作60周年表彰活动中,我省卫生厅外事处原处长、第22批援苏丹医疗队队长王云亭同志荣获“中国援外奉献奖”。此外,陕西省卫生厅还于2006年5月和2008年1月两次获得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卫生外事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我省援外医疗队员的典型事迹被媒体广泛宣传:《中国医生真棒——陕西省医疗队在苏丹大显身手》、《黄土高原派来的白衣天使》、《阿布欧舍医院见证中苏友谊》等报道在《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媒体刊登和转载。
三、领导重视,以人为本,援外医疗工作持续健康开展
援外医疗队员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祖国时刻牵挂着他们。中央领导出访受援国时,都会慰问援外医疗队。卫生部和卫生厅历任主要领导专程慰问并及时解决医疗队的困难和问题。援外医疗工作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开展,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一) 各级领导的关怀增强了援外医疗队员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援外医疗工作。2005年11月,应苏丹政府的邀请,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长春同志对苏丹进行了国事访问。在机场,李长春同志专门邀请医疗队员与他合影留念,并亲切握着队长的手说:“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党和人民感谢你们,感谢你们为我国的外交事业所做的贡献。”
早在1992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的尉健行访问苏丹时专程赴医疗队慰问队员。2004年3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陈昊苏会长一行也视察了恩图曼友谊医院,看望了我援苏丹医疗队员。2006年11月,以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为团长的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在喀土穆参加中国——阿拉伯国家友好年会。11月30日代表团到第27批医疗队驻地进行考察。 副委员长与队员们进行了亲切的座谈,并欣然用维文为医疗队题词:“永做三秦白衣天使,搭建中苏友谊桥梁”。
卫生部领导时刻牵挂着援外医疗队。2010年5月,陈竺部长作为胡主席的特使在赴苏丹参加巴希尔总统的就职典礼期间,专程前往我省派出的第29批援苏丹医疗队恩图曼医疗点和阿布欧舍医疗点看望慰问医疗队员们。时值苏丹最炎热的季节,陈部长目睹了医疗点艰苦的条件和队员们忘我的工作热情,感慨良多,欣然为医疗队题词:“继承前辈光荣传统,开创援外医疗工作新局面。”回国后不久,陈部长就援外医疗工作致函省委赵乐际书记,对我省援外医疗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我省能够进一步支持援外医疗工作。
(二)援外医疗队生活环境实现了跨越式改善
近年来,在省卫生厅积极争取下,在卫生部关心和支持下,医疗队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阿布欧舍驻地宿舍和恩图曼驻地专家楼竣工、宿舍电器更新、食堂装修改造后,医疗队生活环境实现了跨越式改善。
在我国派出的所有援外医疗队中,阿布欧舍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出了名的。医院由英国殖民时期的一个废弃的养马场改建,住房破旧不堪,水电难以保证,生活十分艰辛。这些情况始终牵挂着部、厅领导的心。2005年7月,卫生部拨款180多万元人民币,为阿布欧舍医疗点新建了宿舍。新建宿舍是一个独立小院,有10间宿舍和1间活动室,如今,安全、整洁的驻地让人耳目一新。2010年6月,在卫生部陈竺部长的关怀下,我驻苏丹使馆筹措经费为阿布欧舍医疗点购置安装了变压器,彻底解决了阿布欧舍近40年因电压低烧毁电器、停电断水等老大难问题;卫生部还为阿布欧舍医院购置了X光机、B超仪、眼科手术显微镜等常用医疗设备。
援苏丹医疗队员主要集中在恩图曼友谊医院,那里生活环境差、居住拥挤的情况也非常突出。在卫生部重视下,经多方努力,2007年4月,专家楼续建工程竣工。新建专家楼总建筑面积700平方米 ,预算44.3万美元。为主体二层及局部三层框架结构,共计18间,每间宿舍均设卫生间。专家楼建成后,省卫生厅筹资购置了桌、椅、床等家具,更换了医疗队多年来留下的破旧家具。2009年卫生部为每个房间配备了分体式空调、液晶电视和电冰箱。在住宿环境极大改善的情况下,2010年6月,对驻地食堂进行了装修改造,更换了灶具和餐桌。如今,驻地面貌焕然一新,每人均有一间设施较全的宿舍,数批队员使用了十几年的老食堂和陈旧设施,变得干净和美观。
(三)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努力解决队员后顾之忧
在援外医疗队的选拔和管理上,我们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参加援外医疗工作,努力解决医疗队员工作、生活和家庭中的问题和困难。
长期以来,我省坚持实行定期慰问制度。在援外医疗队员工作满一年后,卫生厅组织由厅领导率团,有关派人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慰问团,赴医疗队考察慰问,勉励队员不辱使命,安心工作,为医疗队排忧解难;并通过拜访我驻外使馆、商务参赞处和受援方卫生部等部门,为医疗队营造宽松、和谐的外在环境。坚持每年春节前慰问援外医疗队家属的制度,广泛听取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协调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减少队员的后顾之忧。
职称晋升等问题,是医疗队员最关心的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有助于缓解“选派难”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队员后顾之忧。根据援外医疗队员国外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条件艰苦的实际,我省明确规定,援外医疗队员在国外工作期间考核合格、符合职称晋升条件的,应优先晋升职称并享受相应的岗位待遇;回国后,要优先聘任到原工作岗位或与其职称相应的工作岗位。2010年,省卫生厅商省人事部门,积极争取职称晋升优惠政策,很快得到省职改办的答复。省职改办以 《陕西省援外医疗队员晋升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复了医疗队员职称晋升的5条优惠政策。
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努力提升医疗队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卫生援外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由于国外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差、队员待遇较低,加之一些派人单位全局意识缺乏,援外医疗队员选拔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医疗队整体水平也有待提高。针对医疗队“选派难”、“管理难”的问题,我们确立了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切实加强援外医疗队选派和管理的思路。
(一)建立推荐选拔约束机制,确保推荐和选拔工作顺利进行
为进一步做好援外医疗队员推荐和选拔工作,我省根据卫生部相关规定和我省援外医疗队员选拔工作实际,2010年8月正式印发了《陕西省卫生厅关于加强援外医疗队员推荐选拔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两个机制,一是建立援外医疗队员推荐选拔约束机制,明确要求推荐选拔工作同单位年度考核、医疗机构评优评级、派人单位主要负责人出访挂钩。二是建立援外医疗队员生活待遇保障机制,要求派人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认真落实队员国内工资待遇,优先解决队员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等问题。
《意见》的出台,有助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派员单位从国家整体外交和政治任务的高度,充分认识援外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增强做好援外医疗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对于鼓励更多优秀的医务人员到援外医疗队工作、提升医疗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考核机制,提高援外医疗队管理水平
近年来,我们在建立健全医疗队管理制度上,不断探索,逐步完善。针对队长有职无权、缺乏管理抓手的情况,在医疗队建立了考核制度,同时探索实行浮动津贴制,将考核结果与部分国外津贴的发放、以及职称晋升、工资晋升和奖惩等挂钩。2010年,我省正式印发了《陕西省援外医疗队员考核暂行规定》、《陕西省援外医疗队员津贴发放暂行办法》。为便于操作,在制定考核标准上尽量做到细化和量化,特别是把握好优秀和不合格两个等次标准的制定。对于不合格等次,结合援外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细化了十余条标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各医疗队也根据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援苏丹、马拉维两个医疗队实施了年度考核,考核工作进展顺利,效果良好,得到了队委会和队员的充分肯定。通过年度考核评选了年度优秀队员,强化了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了国外工作考核与国内考核工作的衔接,使医疗队内部管理和医疗工作上了新的台阶。
援外医疗是医药卫生领域贯彻我国外交路线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任务。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配合我国的外交工作和经济建设做好援外医疗工作,成为援外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援外医疗工作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不断完善。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援外医疗规章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促进援外医疗工作健康持久开展的保证。卫生部制订了援外医疗队员选拔、培训、待遇和管理等一系列政策规定,我省也出台了一些实施方案。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一些政策还需进一步补充、修改和完善。一些政策还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出台一些配套的政策文件。二是逐步提高援外医疗队员国外待遇,进一步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近年来,援外医疗队员国外津补贴大幅提高,工作和生活条件也上了新的台阶,但随着国内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美元的不断贬值,援外医疗队员待遇必须随之提升,医疗队的工作、生活环境也要不断改善。只有这样,才能使援外医疗队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援外工作当中,同时也能吸引和鼓励那些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外语水平高的优秀人员积极参加援外医疗工作,从而提升医疗队整体素质。三是强化政府和医疗单位在医疗队员推荐、选派中的责任。援外医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所有医疗单位,特别是公立医疗机构,均有承担援外医疗队员推荐、选拔的责任。 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援外医疗队,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派员单位从国家整体利益和我国外交工作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援外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积极做好援外医疗队员推荐和选拔工作。
八百里秦川汇医杰,四十载援外写春秋。陕西省援外医疗工作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下,在一批批援外医疗队员的奉献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受援国人民带去了福祉,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崛起进程中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现出更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势的迅速发展也为我省的援外医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继续为受援国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将医疗服务与医学教学、预防保健等密切结合,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援外医疗队的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力争使援外医疗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国和受援国人民的友谊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