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34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被授予“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队长郭永说:“这不仅是对医疗队的奖励,更是对陕西省援外工作的褒奖,是所有参与援外工作前辈共同的荣誉。”
友谊长存 中国医生是苏丹人民信赖的“萨迪噶”
2018年10月,来自陕西的第34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抵达苏丹。
苏丹光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白内障患者人数众多。为了帮助更多的患者,医疗队决定组织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为当地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手术。由于病患众多,同西龙等眼科医生往往要工作到深夜12时以后,但看到病人复明后感激的目光,他们说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短短一周时间,该项工程帮助15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在苏丹援助的一年多时间里,仅医疗队儿科医生就为4800多位孩子看过病,抢救重症患儿160多名;一位名叫洛黛的产妇产后大出血,医疗队妇产科医生全力救治,输血达1000cc,最终挽救了她的生命。术后洛黛激动地拉着队员的手,用中国医生的名字给女儿取名,纪念中国医生给予了她新生。
还有一次,医疗队员接诊了一位急诊产妇,发现胎儿的一只脚丫已脱出于体外,经查胎心90多次,已来不及手术,胎儿窘迫,新生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反应极差。队员为第一时间抢救新生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且在无任何复苏设备的条件下实施了胸外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哇”的一声,一个小生命就这样伴着嘹亮的啼哭被救活了。
除高难度手术外,第34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还参与了一次跨越500多公里、与死神赛跑的救治。2018年11月12日,驻苏丹达马津华泰公司选矿厂2名工人遭遇车祸,达马津点全体队员参与救治,为一名颈椎损伤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后该患者被送往首都喀土穆接受治疗。恩图曼点队员先后多次前往会诊,成功地将这名患者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而在恩图曼友谊医院针灸科走廊里,常年挤满了等候就诊的患者。医疗队中医科队员每天都忙碌地穿梭于两间治疗室之间,用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用心的服务。
在医疗队的精心治疗下,脊髓肿瘤、重型颅脑损伤、失血性休克等一批疑难、危重患者痊愈或病情缓解,中国医生所展现出的高超的技术、敬业的精神、博爱的胸怀也使得他们收获了苏丹人民的友谊。中国医生走在大街上,经常会遇到当地人伸出大拇指冲着他们打招呼“萨迪噶”(阿语,朋友)。遇到什么困难,当地人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帮助解决。
授人以渔 让中国特色诊疗方法在苏丹落地生根
数据显示,在苏丹期间,第34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累计接诊患者56606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210人次,完成手术4795台次。累计为驻苏华人提供常规诊疗服务156人次,抢救危急重症4人次,体检20余人次。医疗队与当地医生密切配合,不仅诊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开展了多项高难度医疗技术服务,创造了多个“第一”……成功在受援医院举办第一届显微外科、第一届神经内镜手术系列培训班……医疗队7个科室共计11项技术,包括眼科“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晶体植入术”、妇产科“先天性无阴道阴道成形手术”等填补了所在医院专业空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者仁心,中国医生心心念念地想帮助苏丹提高医疗水准,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为此,医疗队员们在繁重的工作间隙,还尽全力将自身所学传授给苏丹当地医生。先后举办了显微外科、神经内镜手术等一系列培训班,“截骨矫形术”“三针缝合法”等或原创、或带有中国特色的诊疗方法在苏丹落地生根。
医者仁心 五十余载使命接力书写中国医生良好形象
作为“医者仁心”的域外践行者,第34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延续了中国援非医疗队多年来救死扶伤职责使命,那一双双复明的眼睛如黑夜里最明亮的星,亦化作生命律动的音符在苏丹人民的心中,谱写着一曲无关种族与国界的大爱赞歌。
记者从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到,陕西省有着援外医疗的光荣传统。在国家整体安排部署下,1971年4月,陕西派出首批援助苏丹中国医疗队20人奔赴苏丹,揭开了陕西援外医疗工作的序幕。从这一年开始,每一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都是由陕西的医务工作者组成。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援外医疗队员远赴他乡,不惧酷暑、疾病,甚至战乱的威胁,在长年高热、蚊虫肆虐的环境下,以生命赴使命,接续奉献。这不只是医疗的岁月,更是专业和爱心的传承。中国医疗队的队员们,用自己的医术为受援国带去健康,用无私的爱心为患者送去希望,用厚植于中华土壤的优良品质在非洲大地书写着“中国医生”的良好形象。 华商报记者 陈梦扬 实习生 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