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运营管理精细化有效助力CMI提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运营管理精细化有效助力CMI提升

时间: 2021-10-12 08:41

病例组合指数(CMI)是国际公认的代表医院诊疗病例的技术难度以及收治疑难重症能力的指数。近两年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考核等级均为A+,位列福建省榜首,CMI值分别取得全国第6名(2018年度)和全国第5名(2019年度)的好成绩。“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开展以来,医院结合DRG收付费管理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医改下医院运营管理精细化模式,通过成本、绩效、医保等方面的联动管理,进一步助力CMI指数有效提升,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实现收付费闭环管理,加强DRG成本管控

医院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三+3”C―DRG收付费管理改革试点医院,并于2020年正式运行,率先实现了“医院端”和‘病人端”收付费闭环。医院积极配合国家及省医保部门做好项目测算和分析工作,利用DRG管理工具开展成本管控。一是对全院各科室CMI指数进行病种效率分析,引导科室积极调整病种结构、提升疑难重症诊治水平;二是做好临床路径下的成本控制,对已实施的500多种临床路径构建成本管控模型,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约束医疗成本增长;三是加强DRG成本效益分析,分析科室盈亏原因,帮助科室降低药耗占比,提高入组结算率。DRG收付费改革运行一年多来,入组率和结算率分别提升到93%和70%,累计结算9万多人次,人均结算差额700余元。

二、坚持目标导向,推动绩效管理再升级

2010年,医院启动了RBRVS绩效改革,融合资源消耗、风险系数、技木难度、劳动强度等综合因素,建立以RBRVS为基础的精细化绩效管理体系,2014年起正式实施。由于绩效分配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十三五”期间有效引导了各项工作指标持续向好。“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伊始,医院启动新版绩效改革,以医院战略定位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为导向,结合学科建设方向,建立健全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临床一线倾斜的RBRVS+DRG+质量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机制。一是以RBRVS为基础,放大CMI等DRG指标在绩效分配的权重,鼓励科室开展疑难危重症诊疗;二是把国家三级公立医院考核13项可量化指标与6项自拟指标嵌入月度绩效考核,建立更加全面的质量考核体系;三是加大对肿瘤MDT、临床研究的绩效支持,落实事中阶段的科研绩效奖励,助力研究型医院建设发展。新版绩效 改革的目的,就是让绩效方案更科学合理,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引领各专业朝着攻克疑难危重症方向发展。

三、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医保收费监管

在“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中,医保管理是核心环节。医院全面梳理了医保飞检、审计等外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逐项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问题出现。一是发挥临床专科运营助理作用,落实科室医保控费讲评分析,规范医保物价管理,牢固树立风险法律意识,不碰物价收费红线;二是规范高值耗材采购收费对应,打通采购、库存和收费系统“壁垒”,保证数据完整准确和一一对应;三是上线医保智能控费系统,内置3000余条审核规则,加强对医疗费用和医疗行为的实时监管,有效控制医疗 费用不合理增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