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安康市卫健委坚持靶向施策,强力推进“四个提升”,将健康保障帮扶措施送到群众身边,织密筑牢群众健康保障网,持续推动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一、聚焦疾病康复治疗,提升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一是做实分类救治。继续按照“定定点医院、定诊疗方案、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的原则,做好大病专项救治,截止4月已将27669名患30种大病患者全部纳入救治或签约管理(其中一般脱贫户24003人,脱贫不稳定户827人,边缘易致贫户438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401人);严格按照中省要求,对全市26.38万户81.8万名乡村振兴监测对象落实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81627名4类重点慢病患者提供了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二是完善便民政策。联合医保、乡村振兴等部门,合力推进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等政策,方便群众就医报销,进一步简化慢性病认定程序,对符合慢性病认定标准的群众实行“即时申报、即时审批、即时享受”,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实施入户认定,方便群众及时享受慢病政策。三是强化监测预警。充分利用全国防止因病返贫动态管理系统和全市乡村振兴信息平台,按照“2531”工作模式扎实开展防止因病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即推行风险排查摸排网格化、监测预警信息化“两化管理”,做到全程监管、清单交办、精准帮扶、定期通报、绩效考核“五个坚持”,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个到位”,坚决守住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底线。今年以来,对全市59997名“三类重点对象”全部进行了入户核实,对其中的13498名患病对象进行了救治或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二、聚焦补齐基层短板,提升县域综合服务能力。一是持续改善基层医疗服务条件。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阵地建设,保持全市所有县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及能力建设全部达标。截止2021年已组建各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6个、已建成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2个、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2个,国家级或省级胸痛中心12个、卒中中心14个、创伤中心11个,已实现“三大中心”县域全覆盖。继续通过振兴计划、定向招聘、专项招聘等方式和实施“十百千万”医疗人才培训培养工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录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2021年为县区引进高层次人才42名,为县区及以下医疗机构招聘医本科生专科生206名,定向培养医学本科生21名。二是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提供中医基本公卫及医疗服务、个性化的中医治未病服务等,率先在全省开展了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评选,对评选出的2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给予了10万元奖励。三是持续补齐公卫服务短板。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定期开展实战应急演练,落实落细人、物、环境同防各项措施,扎实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不断提升全市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截止目前全市197家公立、40家民营医疗机构全部建成较为规范的发热门诊或发热诊室,24家市县医院、11家市县疾控机构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检测能力达11.7万(单)管,11家市县医院完成隔离病区改造,新增高值抢救设备100余台件。同时组建了应急核酸采样队、检测队、医疗救援队、流调队等卫生应急队伍,滚动储备疫情防控物资7种763.9万件。四是持续深化县域综合医改。按照“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要求,在全市推广汉阴、石泉经验做法,扎实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优化县域医共体内部运行机制和分工协作机制、细化政策设计和完善医保激励机制,调动牵头医院积极性,极大提升了县域及基层服务能力。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在实现市、县、镇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及医联体成员单位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向村卫生室延伸,使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城市大医院及专家的优质服务。五是持续深化医疗对口帮扶。继续加强医疗卫生对口帮扶,不断深化乡村振兴中省重点帮扶县“组团式”帮扶,实现了省内省际三级公立医院对10个县区的县医院(中医院)对口帮扶的“双重”覆盖。
三、聚焦健康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群众健康素养。一是扎实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将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健康安康建设、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卫生镇村创建有机融合,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培育健康人群,共启动建设健康机关306个、健康社区146个、健康村庄770个、健康学校247个、健康医院27个、健康企业166家、健康家庭16.33万户。二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六进活动’及 疫情防控“十大行动”,推行“一户一张明白卡”、“一户一个明白人”,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持续加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控。落实重点传染病专病专防策略,加强源头管控,持续巩固艾滋病、结核病等10种重点传染病防控成果,继续做好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综合防控和专项救治工作。实施卫健系统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建立基层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干预网络,开展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干预、视力普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筛查、妇女“两癌”筛查、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落实落细。完善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政策,扎实开展老年健康服务,增进老年人健康。
四、聚焦责任任务落实,提升乡村振兴工作质效。一是夯责任。从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的高度,将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各县区和市直管医疗卫生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的重中之重,继续实行委领导、科室包联县区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把任务落实到最末梢。发挥好“巩固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防止因病致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工作专班的作用,统筹抓好健康扶贫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坚决做到重视程度不变、人员队伍不散、落实力度不减。二是强协作。按照省市工作要求,不断强化与乡村振兴、医保等9部门的政策和工作协同,努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三是严督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开展督查调研,对标对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评估考核指标,强化精准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实行列单、跟单、清单“三单”和白黄红“三色”管理,督促及时整改、动态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