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出问题导向 创新工作模式 全面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

突出问题导向 创新工作模式 全面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

时间: 2018-07-23 11:08

汉阴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市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365平方公里,辖10个镇、141 个村(社区),总人口30.2万,是革命老区县、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全县有贫困村7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71户68340人,其中因病致贫6412户747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10.9%。自2016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健康扶贫工作为统揽,一手抓精准施治斩病根、减存量,一手抓预防控制断病源、控增量,通过创新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五三二”模式和“1+X”县镇医疗服务一体化建设,将帮扶体系建设与健康扶贫工作紧密融合,有效增强了镇村两级综合服务能力,贫困人口基层首诊率、就医获得感大幅提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夯实三大责任,凝聚健康扶贫工作强大合力

1、夯实主体责任。坚持以健康扶贫工作统揽全县卫生计生工作全局,与各卫生医疗机构签订健康扶贫责任书,印发健康扶贫考核办法。为保证重点工作抓在经常、严在日常,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行健康扶贫月安排、月检查、月通报制度。每月月初召开问题通报会,印发上月工作完成情况通报和本月重点工作安排,并让先进单位在会上交流经验,落后单位表态发言,使健康扶贫工作持续加压,力度不减。

2、夯实监督责任。为增强健康扶贫工作“执行力”,我县加强考核机制改革,以“创争出”考核办法(即:鼓励激励下属各单位在全县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中创优秀,在全市卫计系统综合评比中争先进,单项工作在全省卫计工作中出经验)为指挥棒,充分运用三项机制,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稳步高效落实。同时,将健康扶贫工作成效与贯彻落实干部鼓励激励、能上能下机制有机融合,敢于向失职干部问责“亮剑”,共免职、降职镇卫生院院长2人,提拔使用3人,约谈7人,体现了健康扶贫工作“有为才有位”的鲜明用人导向。

3、夯实属地责任。县卫计部门严格落实健康扶贫层级负责和属地管理责任,鼓励各单位结合实际创新工作特色。在县级医院推行“抓帮扶体系建设,提升县域医疗保障水平;抓救治政策落实,提升医院精准服务水平;抓健康医院创建,提升群众健康管理水平”的“三抓三提”工作模式;在乡镇卫生院开展村医管理、签约服务,服务能力“三个强化”;在村卫生室推行阵地达标、台账精准、宣传到人、管理到位的“四步工作法”。通过县镇村立体化、全覆盖,构建了一张自上而下的责任网络。

二、推行三大措施,打造健康扶贫工作升级版

1、打造三支队伍。一是坚持上门服务,建立医务人员帮扶队伍。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牵头,与14所镇卫生院组建3个县域医联体,实行“人员、财物、药械、业务”四统一管理,通过选派管理人员,组建专家团队到基层医院坐诊、查房、带教,进村入户为贫困人口开展免费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二是突出服务质量,管好用好村医队伍。以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推行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532”模式,大幅提高村医工资待遇,严把村医准入关,对村医实行一年一聘、一月一考核,增强了村医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以村医为主力军,集中人员和时间,与县内6.8万名贫困人口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率达到100%,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群众首诊在基层的目标。三是强化考核管理,充分发挥责任医师团队作用。县卫计局从县、镇医院中抽调专家,共组建143个签约服务团队,以“1+N”团队服务模式(即:1名全科医生+1名医务人员+1名公共卫生人员+村医)全面开展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变“群众跑”为“医生跑”,打通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初步形成了以辖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签约团队为技术支撑,乡村医生为服务主体的“划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服务模式。

2、创新服务载体。一是大力开展“天使健康扶贫行动”。每名医务人员结对帮扶一个因病致贫家庭,定期为帮扶对象测量血压、血糖,制定诊疗方案和用药建议,帮助联系医疗机构,真正把困难群众当亲人、当朋友,帮助解决其思想深处的顾虑和忧愁,重振其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二是积极开展“党建+健康扶贫”“四个一”帮扶活动(即:年内在贫困户家中吃一顿饭、共同开展一次环境卫生大清扫、与贫困户合影并赠送一张“全家福”相片、为贫困户办一件事实),全县各级医务人员对890名因病致贫对象按照病因、病种、病情实行了“一对一”的结对帮扶,通过下发连心卡,预留医务人员的电话,确保贫困人口全天候享受问诊询药、健康管理的服务。

3、实行“互联网+健康扶贫”。一是实现远程医疗协作。我县投入60余万元为14所镇卫生院采购安装了远程会诊系统,依托心医国际的信息技术,搭建起远程诊疗信息平台,通过文字、语音、图像、数据等医疗信息的实时传送,使上级医院更专业、更高诊疗能力的医疗专家们及时、高贴合度地参与到基层医院患者的病情分析与诊断、治疗的过程,让患者不用到大医院来回奔波,有效缩短了群众就医的时间,减轻群众就医的经济负担。二是实现签约服务信息化。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了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平台,通过手机APP实行电子化签约服务,规范了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程、服务内容、随访时间、资料填报及信息上传,有效解决了签而不约、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签约服务的质量和内涵,增强了群众对签约服务的获得感。

三、落实三大任务,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1.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一是对贫困人口中农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民政部门给予全额资助,其他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参合按照人均70元的标准予以资助,确保贫困人口10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二是对贫困人口执行“一降”(大病保险起付线降至3000元)、“二提”(即: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门诊慢性病封顶线提高20%)、“三免”(即:免除门诊一般诊疗费、镇卫生院起付线、县域内定点医院住院押金)、“四保障”(即:建立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保障“四重保障”体系)的医保政策。三是县镇两级医疗机构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贫困人口凭健康扶贫保障证和身份证即可办理入院手续。为方便住院病人报销药费,我县分别在政务中心和县级医院设立合疗报销窗口,实行“一站式”结算。

2. 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减存量,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一是落实“四定两加强”,对就诊的贫困人口由各医疗机构确定诊疗方案、救治医院、单病种付费、报销和救助比例,同时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责任落实,确保贫困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二是继续抓好贫困患者11种大病的集中救治,对救治后好转患者纳入慢病定期随访;制定下发了《汉阴县“光明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对全县贫困疑似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全面筛查,确诊为白内障的患者由县人民医院进行免费救治,截止目前共实施白内障免费手术38例。三是积极开展贫困人口慢性病患者送医送药服务,按照“一病一方案、一人一处方”的原则,投入100余万元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免费送药,使以往医院“开门等病人”转变为“上门送服务”。

3.实施疾病预防“八大行动”控增量,让贫困人口“少得病、晚得病”。因病致贫是脱贫攻坚的难点问题,县卫计局狠抓疾病预防,减少因病致贫的增量,详细制定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工作计划及考核实施细则,通过健康教育、定期巡诊和卫生整治,全面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县镇两级卫生单位抢抓机遇,迅速启动国家健康促进县、省级慢病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组织开展“健康细胞”创建和健康教育进学校、进村镇等“六进”活动,并在县电视台开播“健康汉阴”栏目,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体检、天使健康扶贫帮包服务等多种形式,发动所有医务人员进村入户给贫困人口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册及医学科普资料,“一对一”地宣讲健康保健知识,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让贫困人口“少得病、晚得病、少得大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