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起,依托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机制,江苏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联合帮扶岚皋县县医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000万元,选派专家17人(两任队长全职担任县医院院长),通过“以科包科”精准帮扶、技术平移、管理革新和人才“造血”四大路径,综合施策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截止目前,已培养本土骨干医师56名,开展新技术29项,填补了县域技术空白。门急诊量增长42%,患者满意度达到94%,有力地筑牢了健康乡村基石。
一、具体做法
(一)创新帮扶机制,实现资源精准下沉
一是“以科包科”结对。淮安专家担任岚皋县医院科室副主任,针对性帮扶薄弱专科。二是搭建远程协作平台。搭建5G远程会诊系统,开展多学科诊疗,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三是资金靶向投入。累计使用苏陕协作资金4000万元,升级信息化系统(电子病历四级认证)、改建五大救治中心。
(二)技术平移与能力跃升
一是开展新技术。引入3D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等29项技术,神经外科微创等本地首例手术突破率达100%。二是强化急救能力。建成胸痛中心(国家级基层版)、创伤中心,急性心梗溶栓时间缩短至30分钟,成功救治危重症患者200余例。三是延伸健康管理。组建专业团队,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动态健康档案,签约服务覆盖12个乡镇,高血压规范管理率达85%。
(三)人才“造血式”培养
一是实行“师带徒”培养模式。专家与本地医师签订协议,要求“开展1项新技术、发表1篇论文、精读1本专著”,带教学员56人(6人获职称晋升)。二是灵活开展进修学习。选派骨干赴淮安进修(每月≥5天),累计培训医务人员600人次。建成示教中心,实操合格率达95%。三是名医工作室示范带教。引入江苏专家成立工作室,常态化坐诊,年接诊疑难患者1661人次。
(四)管理革新与服务优化
一是加强制度重构。修订《医院章程》等核心制度20项,推行病历双面打印、急诊流程优化等绿色管理。二是加快智慧医院建设。上线移动护理、DRG管理系统,患者平均就诊时间缩短3分钟。三是主动开展健康教育服务。与消防支队、中小学等签署健康管理协议,开展义诊96场,惠及群众1.2万人次。
二、工作成效
一是医疗水平大幅提升。新技术开展率增长300%,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认证,卒中溶栓成功7例,实现“零突破”。年门急诊量增长42.03%,年住院量增长25.6%,县域就诊率提升至92%,疑难病症县域内救治率提高50%,转诊率下降40%,三四级手术占比提升至27.3%。二是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培养技术骨干56人,发表论文16篇,2人考取硕士研究生。高级职称医师数量翻番,本土首现主任医师。三是健康服务提质增效。建立电子健康档案9.8万份,慢性病规范管理率提高35%。急诊抢救成功率提升22%,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率降至0。患者满意度从86%升至94%,就医成本下降15.7%。
三、 经验体会
一是“专家院长制”引领管理革新。帮扶队长全职担任院长,深度植入东部先进管理理念,实现三个“一体化”:决策执行一体化由院长直接主导制度重构(修订核心制度20项)、资源调配(统筹4000万帮扶资金);帮扶管理一体化将技术帮扶、学科建设纳入院长绩效考核,实现帮扶目标与医院发展深度绑定。文化融合一体化推行“淮安标准”与本地实际结合,如优化急诊流程使溶栓时间缩短至30分钟。
二是“三带模式”破解人才困境。技术带教由专家手术示教,确保技术“留下不走”。团队带科由“1个专家团队+1个本土科室”组建培育专科群(如肿瘤MDT团队),确保科室整体水平提升。弹性培养实行短期进修与远程学习结合,化解工学矛盾,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三是“县域联动”开展健康服务 。整合医疗、公安、教育等多部门资源,将健康管理嵌入乡村治理,形成“诊疗-预防-保障”闭环,降低因病致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