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地处陕南东部,秦巴之间。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1个镇、305个村(社区),总人口46万。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了让贫困人口少生病,我们以创建第二批国家级健康促进县为抓手,针对基线调查所显示的主要健康问题,采取“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创建格局,探索出“三好三新一示范”的“331”健康促进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9月底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并于11月13日成功举办全省健康促进工作现场会。
一、抓重点,创“三好 ”,营造健康环境。
(一)建强机制,组织保障好。创建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成立县长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和《冲刺方案》,召开启动会、推进会和协调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组建副科级健康教育所(编制8人,配置率1.78/10万),健全县-镇-村三级健康教育网络。足额配套工作经费和创建经费,实行督察、问效、问责,保障创建有序实施。举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专题培训,成立健康专家委员会,实行公共政策审查制度,制定、修订与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60余条。
(二)夯实基础,健康环境好。投资近4亿元建成437公顷的太极城森林公园和9万㎡的滨河健康主题公园、十个健康广场、百处健身苑点、千米健康长廊、万米健康步道的“二十百千万”健康支持性环境。设置大型健康教育宣传显示屏10个、健康标识牌、宣传栏、步道贴2万余处,围绕“四大基石”传播健康知识10万余条,让群众在运动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三)凸显特色,健康产业好。依托富硒优势,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和医药产品等健康产业。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0个、富硒产品企业21家,有6个产品获得富硒产品认证及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投资30多亿元建成年累计出栏10万头牲畜牧养殖基地和35万亩种植基地,已成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主渠道。
二、补短板,推“三新”,解决健康问题。
(一)突出健康主题,完善工作机制,探索疾病防控新举措。针对基线调查所显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学生视力不良等主要健康问题,落实“护蕾、护生、护成、护老、护民、护心、护贫”七大特色干预措施,大力实施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八大行动”,全周期、全方位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二)破解因病致贫,助推脱贫攻坚,创新健康扶贫新路径。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有贫困村169个、在册贫困人口7万人(因病致贫1.8万人)。把健康促进与健康扶贫深度融合,坚持“9220”政策破难题,采取“健康扶贫+”真帮扶,实施“三个一批”(请进县外名医、下沉本县名医、开展远程会诊)优化医疗资源,解决看得好病;落实基本合疗、大病报销、民政救助、大病再报销“四重保障”,让贫困户看得起病;强化责任医师团队签约服务和健康体检,严格“控增量•减存量”,让群众少得病;探索形成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施治”健康扶贫“旬阳模式”,减轻贫困群众就医负担5600万元。受到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中省主流媒体密切关注,在全省健康扶贫会上进行交流和推广,为脱贫攻坚和健康促进探索新路径。
(三)传播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理念,引领全民健康新风尚。融合网媒、微媒、纸媒,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开设《健康旬阳》电视专题栏目,安装健康传播微信网,开通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全方位宣传健康知识。深入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扎实推进“健康中国行”活动,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不断丰富卫生日主题活动。两年累计举办各类活动410余次,现场咨询近10万人,发放资料28种45万余份。群众自发组织的太极拳、广场舞、游泳等健身团体300多个,举办龙舟赛、运动会等大型赛事80余次,健身运动空前高涨,健康素养明显提高。
三、强基础,抓示范,实现共建共享。按照创建要求,重点抓好六大健康细胞示范点建设。在农村,以“正家风、兴家业、美家园”新民风建设为载体,通过“三治融合”新模式,深入开展健康村/社区、健康家庭创建;在医院,致力优化医疗服务,强化“紧密型医联体和责任医师团队”建设,解决“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问题;在机关,大力推行工间操,不断改善健康环境;在学校,通过健康教育、环境监测和卫生监督,解决学生主要健康问题;在企业,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职业防护,减少职业危害和职业病的发生。打造健康示范村/社区9个、健康家庭示范点100户、健康促进机关示范点13家、健康促进学校示范点10家、健康促进医院示范点9家、健康促进企业示范点3家,示范作用进一步凸显。逐步实现“人人拥有健康身体,家家过上健康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建共享局面。
经过创建,基本实现“五优”、达到“五升”、“五降”(“五优”即空气质量优、绿地覆盖优、饮用水质优、食品安全保障优、健康产业优;“五升”包括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10.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1.8%以上,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5%以上,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9%以上,高中入学率达97.7%以上;“五降”是2017年当年因病致贫人口健康脱贫1.4万人,慢性病发病率、学生视力不良率、成人吸烟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降至15.7%、45%、17.4%、3.5%。
一是“大投入”优化“大环境”。健康是人民享有美好生活的前提。一个国家贫困山区县,斥资4亿元建成健康主题公园、健康广场、健身苑点、健康长廊、健康步道,全面建设支持性环境,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把健康元素融入民计民生工程、公共设施建设全过程。二是“小细胞”承载“大健康”。创建依靠群众,创建为了群众。从家庭、社区、单位、学校、企业、医院等基本细胞抓起,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创建才有动力,共建为了共享。三是“小卫计”彰显“大服务”。围绕健康问题和需求,积极探索“健康扶贫模式”和“七护措施”,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得病和身心健康”,倾力打造“卫计名县”,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