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我省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8.3万户228.7万人,其中因病致贫20.2万户,患病人数77.8万人。针对因病致贫户数量大、占比高、医治难的突出问题,省委、省政府坚持精准施治减存量与预防控制减增量并重,充分发挥城市医疗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构建医院对口帮扶、大病救治帮扶、服务保障帮扶和精准结对帮扶“四大帮扶”新体系,探索出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的健康扶贫新路子。
一、建设医院对口帮扶体系,解决“基层强”的问题。按照“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精准帮扶、全面覆盖”的原则,86家省市级三级医院对口帮扶110家贫困县县级医院;218家省市县二级医院对口帮扶1634个乡镇卫生院;1830家县乡(镇)医院对口帮扶7633个贫困村卫生室;28家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县级医院;20家省市公共卫生计生机构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县级公共卫生计生机构,实现了帮扶的全覆盖。通过签订帮扶协议,帮助基层培养骨干人才,破解疑难杂症,搭建远程会诊平台,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目前全省共组建医疗队119个,派出中高级专家750名,诊疗患者27.1万人次,开展医疗新技术582项,施行各类手术9727例,新建临床专科58个,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二、建设大病救治帮扶体系,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围绕大病救治,串点连线织网,下沉优质资源,使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二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重点推行四种模式:一是大病救治模式。三级医院采取派驻帮扶救治小组、成立专家组等方式,对农村贫困人口中罹患白血病、胃癌等11种大病的6145名患者,确定救治医院、诊疗方案、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标准,已救治4649人,救治率达76%。对其他大病患者,采取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救治。二是医疗集团模式。由三级医院牵头,组建医疗集团,吸纳贫困县医院协作,选派专家团队坐诊会诊,方便贫困群众看病。全省已建立医疗集团65个,涵盖基层医疗机构1600余家。三是医共体模式。推行县镇村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组建医共体112个,56个贫困县实现了90%的病人在县域内就诊。四是专科联盟模式。以专科技术协作为纽带,将贫困县县级医院的特色科室纳入联盟,已建立儿科、骨科、眼科等21个专科联盟,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大病救治能力。
三、建设服务保障帮扶体系,解决“补短板”的问题。一是夯实基础。实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2017年安排医疗卫生建设项目39个,总投资10.2亿元;投资3300万元,为300个中心卫生院增配医疗设备;筹措2580万元,加快1069个未达标村卫生室建设。二是培养人才。2017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医学类本科生2520人,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250人,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000余人次。三是推进“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建成市级207个、县级332个、乡镇1419个“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窗口,实现了一条龙服务、一张单据结算。
四、建设精准结对帮扶体系,解决“不掉队”的问题。深入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服务百姓健康行动,组织30万名医务人员与贫困人口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精准落实“五个一”服务,即签约一个医师团队、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发放一张健康卡、开展一次健康体检、确定一名代办人员。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率达到90%以上。
建设医疗帮扶体系的创新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制度优势,构建医疗帮扶体系,实行个性化、定向化精准帮扶,是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的有力保障;二是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构建医院帮扶体系,变“分散碎片型”为“统筹集约型”帮扶,是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有效手段;三是构建立大病救治帮扶体系,变“单项输入型”为“多元聚合型”帮扶,是破解贫困群众“看病难”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