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听力是如何被悄悄偷走的

干部保健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工作> 干部保健

你的听力是如何被悄悄偷走的

时间: 2024-03-18 17:25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耳鼻喉科 刘雪冰

6个伤耳习惯

生活中有哪些坏习惯是在默默偷走你的听力,可你自己却不了解的?一起来看看这6个伤耳习惯。

坏习惯1:坐地铁、坐公交也戴着耳机。

长时间佩戴耳机,尤其是在高音量的听力环境下,可能导致内耳毛细胞受损,引发听力下降。

●正确做法: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使用个人聆听设备的音量不宜超过80分贝,一周不宜超过40小时,儿童不宜超过75分贝。

坏习惯2:经常掏耳朵。

经常用掏耳勺等硬物掏耳朵,容易损伤耳道皮肤甚至鼓膜,影响听力。

●正确做法:耳朵有自我清洁的机制,适当的耳垢是健康且有必要的。在平时生活中,大家唯一需要清洁的部分就是外耳道。

坏习惯3:在KTV里大声唱歌,在跳广场舞时听大音量的配乐。

一次听85分贝的声音超过8小时,可能导致听力损失。以85分贝为基准,声音每提高3分贝,安全聆听时间就会减半。

●正确做法:不要长时间听响亮的声音。如果你没有耳塞等听力保护装置,请远离噪声,让耳朵休息一下。

坏习惯4:晚上熬夜不睡觉,白天犯困睡不醒。

长时间熬夜可能导致听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内耳微循环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听力健康。

●正确做法:保持每晚7~8小时的睡眠时间,并在规律的时间上床睡觉。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听力健康至关

坏习惯5: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饮食不规律。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好,进而影响耳朵的供血和营养。

●正确做法:保持饮食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坏习惯6:在耳朵有点疼、有点堵、有分泌物时,觉得无关紧要不就医。

忽略耳朵的疼痛、异物感和分泌物,可能导致感染和长期听力受损。

●正确做法:遇到此类情况,正确做法是及时就医,获得专业的诊断及治疗,而不是凭借个人经验来判断。

6个听力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容易存在以下6个听力认知误区,下面一起来揭秘真相。

误区1:听力下降是老年病,和年轻人没关系。

●真相:听力损失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包括儿童和年轻人。各种因素,如基因、环境、疾病或意外伤害,都可能导致听力损失。有数据表明,在12~35岁的人群中,有50%的人可能因暴露于高噪声环境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

误区2:老年人听力下降是很正常的现象,不需要干预。

●真相:听力损失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许多方面,例如语言理解、社交交流,认知健康、心理健康等。

误区3:助听器会越戴越聋。

●真相:助听器是一种辅助设备,可以根据个体的听力损失情况提供适当的听力补偿,帮助提高声音感知能力并改善听觉感受。正确调试、使用的助听器不会导致越戴越聋,但过度放大或不适当的频率处理,可能会造成聆听不适或听力负担。

误区4:有一只耳朵能听见声音就行了,没必要两只耳朵都戴助听器。

●真相:虽然一只耳朵能够听到声音,但医生通常会建议听力损伤患者,双耳都戴助听器。因为双耳听觉对于聆听和语言理解有多重优势,包括更好的声音定位能力、更清晰的听力,以及更低的听觉负荷。

误区5:助听器买来就能直接戴,不需要调试。

●真相:每个人的听力情况不同,对声音的主观感受也不同。购买助听器后,需要进行专业、个性化的调试,以确保其能够精准满足你的聆听需要,为你带来理想舒适的聆听体验。

误区6:轻中度的听力损失者不需要助听器,听力损失很严重者才需要。

●真相:即使是轻中度的听力损失者也可能无法听清某些低音、高音,在嘈杂环境中的多人对话,以及远距离的声音,而助听器可以帮助这类听力损失者更好地聆听细微的声音,提高生活质量。

温馨提醒

当意识到自己或家人开始出现听不清、听不见等听力损失的迹象时,请不要忽视耳朵发出的求救信号。建议选择靠谱的听力中心,进行专业的听力检查并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以便了解自己或家人的听力状态,及时获取专业的支持和帮助,更有质量地聆听与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

陕ICP备19009623 网站标识码: 6100000034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405号

./t20240321_2323740_wap.html